首頁>經濟>資訊
狀元實業家張謇背后的“中華商道”
最近一段時間,一個名字火遍全國。他,就是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
三個月內,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張謇的生平事跡,并稱贊他為“中國民族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愛國企業家的典范”。
張謇是清末狀元,近代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他創辦大生紗廠,開民族輕工業先河,立中華民族品牌。他義利并舉,一生創辦3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張謇嫡孫、92歲的張緒武這樣為他的祖父定義,“張謇不是社會主義者,但是在他創建各種事業當中含有社會主義的因素。當年貧富不均是嚴重的社會問題,1978年英國學者弗蘭德提出社會企業的名詞,不久美國阿育王公司的創始人比爾給出社會企業家的定義,這在我國經濟學家也有研究。社會企業家的定義大致有三方面:第一、理想崇高的目標。第二、科學務實的經營模式。第三、利益共享。”
崇高目標、科學務實、利益共享,是否可以抽離出張謇精神的時代特性,當代民營企業家要向張謇學什么?
12日,由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職業教育社、江蘇省委統戰部、南通市委主辦的“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20年度論壇在京召開。多位政商學界人士聚焦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院長、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郝明金指出,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到張謇,稱他是“愛國企業家的典范”。論壇以“新發展格局與張謇精神”為主題,有很強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希望新時代的企業家爭做愛國報國、實干創新、堅韌不拔、遵紀守法的楷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張謇精神背后的“中華商道”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辦主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第一副院長潘岳表示,張謇精神是中華商道的集中體現,是家國情懷與經濟理性的融合,是在義與利、公與私、家與國之間重塑的商業倫理,是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卻同時具有世界眼光的開放品格。
雖然時代不同,但當代企業家精神與張謇身上所展現的精神情懷是相通的。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從張謇身上學什么?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表示,張謇研究的戰略意義在于我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強調生態、強調鄉村振興,強調生產關系結構性變革,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微觀主體的民營企業。實業界應該以社會企業為目標,加強微觀主體的自覺改造。
潘岳指出,張謇精神對今天中國企業家的重要啟迪之一就是厚植家國情懷。中國企業家當與國家同進退、共榮辱,同呼吸、共命運。無論資本如何在全球流動,無論商業版圖如何超越傳統的國別界線,大家終究有自己的祖國,企業的根基終究要扎根于祖國大地,終究要將自身命運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兆前指出,無論是為官、經商,還是發展教育、熱心公益,張謇始終不變的是矢志不渝探索富民強國之路的精神。廣大民營企業家要樹立崇高理想,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富裕為己任,堅定產業報國、實業強國的恒心。
身為晚清狀元,張謇放棄仕途,投身近代工商業,是因為他認為“救國根本在實業”。這一理念直到今天也并沒有過時。
潘岳指出,面對經濟脫實向虛、過度金融化沖擊,中國企業家要堅定產業興國、實業興邦的信念,不斷為實體經濟和傳統產業賦能升級,不斷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勇于創新的精神
作為科舉史上第一個“下海”狀元,張謇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企業、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所師范學校、創辦了第一所民間博物苑……他創下的20多個“中國第一”的背后,是永不停歇的創新精神。
對于當今企業家來說,潘岳認為,面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面對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我們既要埋頭苦干,又要有開放的視野;既要追蹤技術的潮流,又敢于實現無人區創新;既要推動在地經濟產業可持續發展,又要經略天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企業家的智慧。
李兆前認為,廣大民營企業家要繼續發揚勇于“吃螃蟹”的精神,增加研發投入,加大攻關力度,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關,為實現中國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的自主、安全、可控再立新功。
要積極參與創新生態共建,鞏固和發展產學研用多方聯動、上下游融通創新,強化固鏈補鏈強鏈效果。
一直扎根實體經濟的紅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表示,學習張謇精神,要做好三個堅守。即堅守實體經濟、堅守愛國情懷、堅守社會責任。新發展格局下,民營企業家應發揚張謇精神打造具有自主創新、自主品牌、自主資本的“三自”企業。周海江說,民營企業只有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才能跨越轉型的火山。他透露,紅豆集團在創新能力上,通過人才的創新能力,支持產品,累計申報專利超過300件。
■■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張謇不僅辦企業,還辦慈善、辦公益。他還建了許多學校,育平民擔責任,主動、充分承擔了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如今,社會責任同樣是現代企業家精神的核心要素。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影響力指導委員會成員、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認為,企業義利并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是張謇時代精神的體現。他指出,當下,社會企業家辦企業的目的不應該僅僅是盈利,而是要去解決社會問題,進而實現自身的理想。
馬蔚華說,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民營企業家正是憑借著這種報效社會的責任感,聞“疫”而動,馳援災區,積極參加恢復生產,重振經濟。“在今年全球經濟衰退中,中國經濟能夠保持正增長,和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和情懷是分不開的。”
馬蔚華表示,面對“自然的挑戰”,盡管經濟界和投資界從底線投資、道德投資、責任投資等多種途徑試圖對環境社會進行更好的治理,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避免問題的發生,而是應該在每個經濟活動發生的時候就注意到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一致性。“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更應用商業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用市場的方式配置公益資源,用金融的手段實現公益的目的,實現可持續發展,引領新的商業文明。”
李兆前認為,張謇以商養學,一生所獲財富皆為社會服務。廣大民營企業家在帶領企業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增強家國情懷、擔當社會責任,發揚先富幫后富作用,積極參與“萬企幫萬村”鄉村振興行動,積極參與光彩事業、公益慈善事業,在參與新發展格局、促進共同富裕上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潘岳指出,面對階層結構的分化,企業家要參與構建和諧的經濟治理秩序和勞動關系;面對貧富差異和社會問題,要投身公益慈善事業托住社會底線;面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要自覺推動綠色發展,助力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面對國家治理現代化需求,要參與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把“社會責任”寫在中國大地和世界舞臺。
■■時代呼喚張謇
張謇生活在一個內憂外患并舉、中西文化碰撞、社會急劇轉型的時代,他迎難而上在絕境中突圍、在逆境中奮起,推動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進程,這種精神在今天更加可貴。
南通市政協主席黃巍東告訴人民政協報記者,“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南通博物苑時我作為張謇研究者的身份補充講解,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心里記著這個地方,今天專門來看看。’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張謇生平業績展’看得很認真,對張謇畫像上的題字、張謇任職的經歷、所辦的學校、產業、社會慈善、商會等一一詳細詢問。”
習近平總書記在了解張謇沒有留洋經歷等情況后,說張謇應該是受中國傳統教育熏陶的人,從這點可以看出,受中國傳統教育熏陶的人一樣也可以有世界眼光,今天我們強調“實干興邦”,張謇就是實干興邦的典型和代表,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在參觀慈善板塊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說張謇當年辦了很多慈善事業,做得很好,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這就是慈善事業的重要意義。張謇當年是有責任的、有社會擔當的企業家,我們今天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企業家在積累財富后,見賢思齊、自覺自愿地承擔社會責任。
參觀(展陳)時習近平總書記說,張謇在實業救國中展現出的愛國情懷、創新精神、誠信品格、民本意識是我們今天企業家應該去學習的。
離開博物苑前,習近平總書記囑咐我們,一定要把南通的博物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辦好,讓全國的企業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強社會責任感。
黃巍東還特別告訴記者,南通設立的企業家日就是當年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的開張之日——5月23日。
回望一個人,感念一種精神,是為了堅持一條前行的道路,也是奮進的力量。百年前,張謇懷揣“實業救國”的想法,打破西方列強經濟圍剿,在南通創辦了紡織、機械、農墾、物流、金融等一系列經濟實體,興辦學校、醫院、養老院等諸多的社會事業,同時提出了“與世界共經濟”的思想,廣納人才,使南通成為當時的全國模范縣,被學界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編輯:秦云
關鍵詞:張謇 企業家精神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