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 論>委員評論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截至2020年,全國糧食生產已經實現了“十七連豐”,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及農業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于我國糧食及其他重要農產品連年豐收、儲備充足、市場供應充分、價格平穩可預期,成為有效應對疫情風險挑戰的重要基礎和大災面前穩定經濟社會基本面的可靠保障,再次驗證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意義。
然而,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快速推進,我國優質耕地資源、淡水資源供給趨于緊缺,重構無風險或低風險、可預期或可控制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面臨新形勢;我國耕地資源長期高強度開發、超負荷利用,耕地退化總體呈加劇態勢,保護土地資源、優化農田生態和實現糧食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面臨新挑戰;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城鄉居民的膳食結構轉型、生活質量提升、福利水平改進明顯加快,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既要保障糧食數量,也要保障糧食質量,還要保障糧食品種結構和類型多樣化,即實現糧食安全高質量保障需要新舉措。可見,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是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作出的科學判斷、重大決策和偉大號召。我們務必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要確保糧食安全優先,把“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落到實處。為此,需要重視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這是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基本制度,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依法制定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制定不折不扣地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舉措。
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是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根本舉措。應聚焦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信息科學及信息技術與農藝技術融合發展態勢和農業科技重大突破方向,整合涉農科教資源和優化創新平臺,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糧食作物品種選育、高效栽培制度與輕簡化管理模式創新、低排放高效率的農業投入品創制、宜機化人機技術及裝備研發等環節,突破一批“卡脖子”農業技術及裝備。
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提升收儲調控能力,堅持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擴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范圍,這是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有效手段。要按照強化支持力度、優化支持政策工具、規避市場扭曲效應、注重培育內生動力機制的思路,縮減政策鏈條、簡化政策程序、整合政策資源,完善糧食生產支持保護制度。
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這是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政治保障。按照黨政同責的政治要求和制度安排,以完善“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為抓手,細化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權力,硬化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責任,促進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落地、生根。
最后,應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制度保障,要加大農業改革力度,構建市場在農業要素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機制;創新農業經營體系,著力解決農戶小規模經營、碎片化管理問題;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構建“糧食合作社+適度規模農戶”的高效糧食經營體系;理順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關系,構建市場調節為基礎、政府有效規制為調控手段、國家糧食戰略儲備兜底的糧食安全綜合保障制度。(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糧食 安全 牢牢 主動權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