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市場主體代表觀點擷英
同盾科技聯合創始人、CEO張新波:
金融數據“可用不可見”,很難嗎?
“十四五”期間,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和雙向賦能將是一個重要命題,而數字金融的發展將起到關鍵紐帶作用。
數字金融有其便利的一面,可以創造新的業務模式,但也會帶來跨業態下的業務混合風險,對技術安全和數據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發展好數字金融,需要我們深入貫徹數據驅動的理念,嚴守數據安全的生命線,實現數字金融的普惠性。
用好、管好數據,是數字金融發展的基礎?,F在能做的就是通過技術創新,在充分保護數據和隱私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數據價值的轉化和提煉。比如采用技術手段實現數據去標識化處理、關聯信息分散存儲、數據傳輸端到端加密,確保數據“可用不可見”。2020年6月,我們在業內率先完成整體數據流轉架構整體升級,實現數據存儲與流轉的可用不可見,從底層架構層面支撐業務數據合規。在這一基礎上,公司所有產品與服務(例如大數據平臺、機器學習平臺做數據建模),使用的都是脫敏數據。同時,我們嘗試將數據轉化成信息、模型、認知或知識,再通過技術實現數據可用。這樣做保證了不同機構間在數據“不流通”的前提下,也能實現信用和信任的流通。
信也科技副總裁苗萌:
怎么解決不敢貸和不敢不貸?
我本人在股份制銀行工作了10多年,發現銀行一直有兩個痛點——“不敢貸”和“不敢不貸”。
所謂“不敢貸”,是指面對沒有足夠數據的小微企業,銀行沒有辦法著手進行信貸服務;而“不敢不貸”,指的是城商行信貸業務有時會受到一些因素的推動,但無論什么因素,銀行最終的目的是安全收回本金。
圍繞“不敢貸”,金融科技可以在獲客方面為銀行把關。比如在2020年,我們就曾用4個月時間幫助一家銀行完成建模,依靠這套模型,銀行完成了上級監管部門對其下達的小微企業放貸指標;圍繞“不敢不貸”,面對各種信貸需求,銀行行長可以把是否貸款的相當一部分決定權交給貸款模型,如果模型評分過低,那這筆貸款就不能放出去。
目前,我國經濟處于關鍵的發展階段,小微經濟又是我國經濟的“毛細血管”,而2020年一場疫情,使得國內小微企業遭受了一場颶風過境,應收賬款嚴重下滑,現金流緊張,出現了大量的資金需求。在積極助力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問題。比如小微企業自身規模小,信用不足,貸款金額小,頻率高,即便能拿到融資,也是按消費貸款拿到的,享受不了銀行對小微企業融資的相關優惠政策。而不良貸款率績效考核的限制,也導致銀行其對小微企業融資業務的合作動力和積極性不強。因此,我們建議:一是結合我國國情監管,逐步適度擴大銀行對小微企業覆蓋面的量化考核;二是發揮金融科技服務小微企業發展的作用;三是大力開展小微企業主的小額信用貸款、保單質押貸款,鼓勵開發專屬金融產品支持不同經營主體的新業態,支持首貸和信用貸,以創新來支持需求。
度小滿金融科技業務規劃負責人薛婧:
金融科技下半場要能診斷現有業務
金融科技已到下半場,從我們服務的主要機構銀行側來看:一些區域性銀行缺乏整體性規劃,更多是運動式或單點式地利用新技術,這是現在遇到的最大問題。同時因為其整體人員能力、組織架構以及配套制度并沒有相應的匹配,所以其雖然引入了先進技術,但迭代能力不足;另一些區域性銀行更加注重先進科技,追求科技能力本身,卻沒有考慮到科技與業務如何更好地結合,以至于無法更好地滿足客戶體驗和需求。
金融科技進入到下半場,需要更多地深度賦能。這個賦能甚至要體現在對現有業務的診斷并更科學、更符合業務實踐的整體落地方案。
爾灣科技集團創始人、CEO李鵬:
投資理財不能無序無畏參與
金融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不少人的生活習慣,互聯網端的理財也得到了更多人青睞。最近幾年,整個在線教育行業進入加速發展軌道,疫情客觀上對線上教育也起到了助推作用。這些因素累加,使得互聯網財商教育走到前臺。
財商教育的目的是讓更多人懂得投資理財,并逐漸對投資理財擁有專業判斷,而不僅僅因為投資理財渠道更便捷了,就無序、無畏地參與,造成市場不確定因素上升。
與此同時,我們發現,一些年輕人在收入水平上升速度不確定時,超前消費的意識已經形成了,而超前借貸,又使得他們在財務方面承壓狀況堪憂,這個問題需要得到重視。更值得關注的是,一些人可能都不了解股票、基金的基礎概念就敢往里闖。
財商教育的大框架應有5個基本維度,也對應著5門基本課程。第一是框架思維,第二是對活期類產品的了解,第三是學習投資基金常識,第四是學習保險常識,第五是學習股票基本常識。我們的目標是賦能每一個普通人,讓其具有與其財富匹配的財富管理能力。
編輯:秦云
關鍵詞:數字金融 銀行 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