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位林惠 陳姝延)
導語:2019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舉行期間,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指出“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穩則國家穩。”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如何建設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國家制度?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更為堅實的制度供給。帶著這一思考,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邀請中國制度學研究學者、中國政法大學制度學研究院執行院長、河北大學百年大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鐵教授做客《專家訪談》節目,和我們深入探討5000年中國制度建設的過去與未來。
藝術與語言 是我研習制度學的“敲門磚”
記者:多年來,您一直致力于研究制度學,請您介紹下緣何將畢生精力投身于這一研究?
李鐵:我是從1978年開始研究制度學。在這之前,我曾在新疆大學民族語言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北京大學東語系學習,這一經歷為我后期研究制度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習期間,我閱讀了大量藝術文獻,在閱讀中我逐漸發現,藝術雖是一個富有創造性和浪漫想象力的學科,但內里卻有著嚴格的規則可循。在這之后,我有幸跟隨季羨林先生學習語言史。眾所周知,語言史門類眾多、涵蓋面廣,比如梵文、巴利文、佉盧文、突厥文、吐火羅語……在剛接觸時,我深覺語言學習起來雖晦澀難懂,如同天書,但細細研讀之后發現其實每一種語言門類背后都有相應嚴格的規則。通過對語言史的學習我意識到,這些過往歷史社會創造的文字語言,于當下我們而言是一筆寶貴的、無形的文化財富。殊不知,學習藝術史與語言史的經驗竟成了我研究制度學的“敲門磚”。雖然二者表面看來毫無關聯,但進行深度剖析后會發現它們都是制度規則的凝練與升華。
1986年,我參與《中國文官制度》的編寫工作,以借鑒歷代治吏經驗,填補當時國家在官員管理上的空白。自那時起,我便一直研究文官制度學,截至目前,已陸續編寫出版《中國文官制度》、《中國行政制度》、《中國法律制度史》、《中國檢察制度》等系列書籍。
記者:做學問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是什么動力讓您始終如一的堅持了這么多年?
李鐵:對于我來說,研究制度學更像是一種收獲。當我接到編寫《百年制度豐碑》的任務之后,我在研究成果上收獲了整個百年中國的4個28年。
第一個28年是從1921年到1949年,這是制度救國的28年。期間,我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國,開創了新民主主義制度。第二個28年是從1950年到1978年,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第三個28年是從1979年到2007年,主要是開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時期。從2008年開始到2035年,進入第四個28年,這將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這期間制度建設將發揮著強國的決定性效能,這也充分說明,中國能在世界東方屹立不倒靠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我不斷探索,這4個28年,是國家發展的關鍵歷史節點,我深切感受到制度建設對于國家發展具有強有力的推動作用,這也是我一直堅持研究制度學的動力所在。
我國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制度優勢是“法寶”
記者:過去一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您認為過去一年,我們國家的制度優勢是怎樣體現出來的?
李鐵:2020年我國抗疫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前提下,中國率先成為全球經濟正增長的經濟體,不僅如此,還給予國際社會很多支持,這背后是我國國家制度強有力的支撐。
博古才能通今,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切,凝結著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不懈奮斗的豐富經驗,也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國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14億人口大國進一步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記者:您認為制度建設對當今時代有什么重要意義?
李鐵:想了解制度建設對當下的意義,我們或許從歷史中能找到答案。《孔穎達疏》有言,王者以制度為節,《史記》曾表,“郡縣制,天下安”,后世更有大秦建制,垂范歷朝的“漢承秦制”之說,歷代王朝對制度建設和設計都有各自特點,典章制度積累豐富深厚。我們從中能看到以下兩點:
首先,“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的歷史基礎和現實邏輯。制度是人類社會活動最嚴格的規范體系,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國家社會生產力狀況、歷史條件不同,制度建設的道路也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體現,更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與魂”。
其次,制度建設有利于培育制度自信。我國的制度建設始終貫穿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中國人的制度自信可以說是與生俱來。
百年大師精神與制度建設密不可分
記者:2012年,河北大學成立百年大師研究院,開啟了百年大師精神的研究,請您介紹下,百年大師精神與制度學有什么聯系?
李鐵:研究制度體系時,我意識到大師代表著一個民族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是百年中國的脊梁。
大師精神與制度學的聯系,我想它們是密不可分的。從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今天,產生了燦若星辰的文藝大師,如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聶耳、冼星海、梅蘭芳、齊白石、徐悲鴻……他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藝精品。不僅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也為世界文化貢獻了華彩篇章,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只要堅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業,就一定會出更多的大師,我們該有充分的自信。
記者:對于未來制度學的研究,您有哪些想法和建議?
李鐵:2015年,在成立制度學研究中心時,我以《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為藍本,深度回答了法治中國建設進程中的諸多熱點、難點問題。這是因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法治道路,要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長期性的制度保障;法治體系,要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提供制度化解決方案。
我想讓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知曉,中國5000年的歷史不是嘴上功夫,中國走過漫長的歷史歲月,有跌倒也有攀登,在整個國家歷史上制度建設為我國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不可磨滅的。時代在不斷進步,實踐在不斷深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不斷增長,面對國家治理的新任務、新要求、新前景,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也須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與發展。目前,由我編著的《中國制度典》已經匯編了22卷的內容,我和我的團隊也在持續發力,今后我也將繼續把研究重點放在制度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