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伐總是很快,哪怕在4000多米海拔的地方調研,高原反應也沒有影響他行進的速度;反應總是很快,座談、交流過程中,點滴的信息都能引起他的注意,并立即抓住線索深入研究,迅速形成新的意見和建議;時間觀念很強,正常的工作行程之外,總會擠進來若干“自選動作”,或學習,或考察,或者深入工作所需聯系的人士中去探望、交流……
當接到任務,要采訪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安全部原部長耿惠昌時,歷歷在目的這些場景不由地回放在眼前。
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以來,耿惠昌多次帶領工作組就港澳和僑務相關工作進行考察、調研。因為從事這些領域的新聞報道,記者有幸多次隨團采訪,也就多有機會近距離與這位自稱為“政協新兵”的“國安老將”近距離接觸,也因此有了上面那些深刻的印象。
好奇于他從事過那份被影視劇神秘化的工作,若干次的同行,記者不由總是悄悄觀察他。但從西南邊陲到東南沿海,從西北高原到湖湘大地,他的身上看不到神秘,能看到的是,他作為全國政協專門委員會領導履職為國的使命感,作為政協委員為民盡責的擔當。
記得就“如何發揮華僑華人在海外國家利益保護中的作用”調研時,短短7天時間,他帶領著調研組輾轉廣東、云南兩省6座城市,召開7場座談會,從政府到企業,從城市到鄉村。回京后,又選擇了幾家總部設在北京、近年來多有海外業務的國企去深度調研。“要更全面地掌握情況。”他說。
記者了解,針對“修例風波”、香港國安法等港澳社會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他深入調研、思考,向港澳委員、各界人士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增進共識,引導他們旗幟鮮明地發聲,并及時為相關工作建言資政。
曾從事國安工作多年,如今年逾花甲,耿惠昌在公開場合鮮有動情的時候,記者卻有幸捕捉到了兩次。
一次是率調研組赴港澳就“促進內地與港澳青少年交流”開展調研時,當有港澳青少年對國情教育、就業壓力等問題“毫不客氣”提出疑惑時,他動了情,以長者的身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鼓勵青年人要把個人事業、港澳前途和祖國命運緊密結合。“他們是國家和港澳的未來,我有義務給他們答疑解惑。”他說。
另外一次,是在“做好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僑胞工作”專題調研組赴四川省甘孜州開展調研,途經瀘定橋時,從來都是步履匆匆的耿惠昌難得停下腳步,對記者說:“小李,請你幫我拍一張照片。”
當記者端起相機,站在橋頭的他突然五指并攏舉至斑白鬢畔,對著奔流不息的大渡河行以莊嚴的軍禮。那一刻,他的目光晶瑩而堅定。他對面,是依舊堅實的橋索,背后,是綠意磅礴的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