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1年第二期
讀田黎明的繪畫藝術
田黎明的畫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好評,是因為他的畫有創意,重要的是他的風格沒有變質,仍然是中國畫,有的人畫得雖有新意卻未必是中國畫。說田黎明的畫是中國畫,主要有以下幾個依據:首先,他的風格基本上是從傳統的“沒骨”來的,把沒骨法放大,在沒骨法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這樣的發展在以前是很少見的。此外,田黎明又加入了光的因素,其中有一部分是外來的,他把那種外來的光淡化了,形成了一種意象化的光,使這樣的手法靠近了傳統,其實這是對傳統沒骨法的一種豐富和發展。
清-涼45×70cm-2018年-田黎明
“筆簡意足”的沒骨法
一般而言,沒骨法分為兩種,一種是色彩的沒骨,一種是水墨的沒骨。宋代的《百花圖卷》是畫得很工的沒骨。史載梁時張僧繇始用沒骨之法,系從天竺傳來,清代王學浩認為此法始于唐代楊升,歷史上山水畫也有這種沒骨,完全用顏色來畫山水,人物畫如梁楷的那種風格基本上也是沒骨法。沒骨比較突出的發展緣自惲南田,惲南田畫花卉基本是采用沒骨法。田黎明繪畫的樣式、風格、趣味、格調都是圍繞著沒骨法來進行,比如在1988年第一屆中國畫研究院主辦的水墨展上,他獲獎的幾幅作品都是用沒骨法完成的,如《帶著草帽的老頭》。其后又在沒骨的基礎上融入了淡墨、淡色,加入了光的因素以及一些用筆的方法,在沒骨中又融入了筆法,筆法中有書寫的意味,顯現的不是勾線,而是塊面結構。
田黎明成熟期的作品,人物造型的基本特征可以用“簡樸”概括。他的作品雖屬“簡”筆,卻“筆簡意足”,有意弱化了人物的個性特征,忽略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典型情態,而將他們的形象風格化,并由這種風格化的造型暗示出一種內在的“意”來。這種風格特質和背后的意蘊,正可以用“樸”字概括。
青-70×40cm-2020年-田黎明
來自自然 源自心靈的光
有評論說,田黎明對光的刻畫與印象派有關,這并不準確。印象派畫家重視光,田黎明也重視光,這一點是相近的,但田黎明對光的理解和處理與印象派對光的處理完全不相干。在印象派畫家那里光即是自然的光,與色不分離,是色的來源,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光照色彩也不同;而在田黎明這里,光來于自然,也源自于心靈,光與色沒有必然的聯系。簡言之,田黎明畫中的光,主要是根據畫意之需“杜撰”出來的,與印象派描繪的自然光色是兩回事。
田黎明的畫特別和諧,是一種天人合一之作,這種境界是西方現代藝術素描中沒有的,它們(西方現代藝術)基本上都處在矛盾、沖突、對抗、激烈、變形,丑怪、不安的一種狀態。而田黎明的和諧是中國傳統的一種精神,但在形式上又有一些水彩的因素。他從印象派光的表現上受到啟發,并沒有純粹模仿印象派的東西,印象派的光是用一種光色的方法,像莫奈畫的草垛,就是描繪從早上到晚上光的變化。實際上,印象派非常接近自然規律,對光進行科學的分析,印象派的產生與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光學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雖然田黎明吸收了其中的一些因素,但是他的創作不是突然發生變化的,是一種漸變性的。對于外來的因素也是一點點地吸收,這與他的個性有關。
田黎明畫作中的光,有四個方面值得關注:首先,通過斑駁陽光的感覺,賦予畫面以自然生命的活潑,這活潑與人物的靜謐形成照應。其二,它們帶給畫面一種撲朔迷離的氣氛,這氣氛恰好烘托人物形象的“簡樸”,令人覺得那是跟氣象萬千的大自然相與共的“簡樸”。其三,它們大大小小灑滿畫幅,一方面對空間縱深感有所消解,另一方面又增加了空間的豐富性,甚至造成一種光照無常、欲真又幻的效果。其四,它們也和人物造型的“簡樸”一樣,比寫實性描繪更具有“間離效果”,即距離物的真實世界更遠一些,從而有助于把觀者帶入畫家醉心的意境即精神世界之中。
清清的小河-135×35cm-2010年-田黎明
風格是其獨特的創造
有人認為田黎明的藝術不是來源于西方,也不是來源于傳統,而是來源于生活的,恰當地說,田黎明的藝術源于生活和傳統,也有西方的影響。作為一種圖式,最早的源頭一定是中國傳統繪畫,他也學過素描,有段時間他經常去八一湖游泳,受到水中光斑的啟發。一個畫家首先來源于對傳統的學習,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傳統、西方、生活這三個方面的因素都或多或少地產生著影響。
很多人非常喜歡田黎明的繪畫,也有很多的模仿者,但如果只是模仿,永遠也達不到他的水平。因為一種風格、樣式的形成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要有天賦和各種機遇。而模仿者不可能和田黎明有相同的條件和環境,以及自身因素,只能模仿他的形式,而沒有自己的創造,所以模仿再像也沒有意義。當然,田黎明的學生中肯定有不少人模仿他,學生在某一個階段模仿老師很正常,但要超越老師必須要有自己的東西。有很多人模仿別人很像,但藝術到一定程度有一種天性的東西是無法模仿的,一些不經意的東西卻是神來之筆,自然流露,使人無從學習。
回顧傳統,比如李郭派、董巨派等,他們絕對不是單純的繼承傳統,一定有自己新的創造。田黎明的繪畫樣式是自成一家的,是任何模仿者都達不到的境界。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等大師,迄今為止模仿他們而成為名家的少之又少,他們的風格都是自己獨特的創造。
如果這其中有一個核心的話,那就是精神,比如中國藝術內在的規律性、個性與技法的統一,或者強烈的感情等。在這個角度上,具體的操作方法有所不同,面貌必然也不相同。比如齊白石的繪畫,雖然很直、很露、很簡單,但卻充滿趣味,而模仿者卻無法達到這個境界。
清-風-136×35cm-2010年-田黎明
求新的同時要求好
對于田黎明而言,他的這種風格相對來說堅持的時間已經夠長了,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漸變,與以往不同,他現在也開始畫一些見筆的作品。我也常跟他探討說:不能一直守著光、守著沒骨,應該適當地增加一些新的意識,可以嘗試著畫一些不太平和的作品。在這個方面他是有余地的,他在畫這種風格之前也畫過一些其他的東西。換言之,他在別的方面可能還有一種能力,但具體怎么發揮只能靠自己實現。首先他要有沖破變化的動機,找對目標,但這種變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田黎明面臨著一個分化的問題。實際上,所有成名的畫家都會面臨這個問題,而人的超越能力是有限的。當然,我反對一種看法—只要變就好、只要新就好,求新是可以的,但求新的同時一定要求好。對于中國畫而言,甚至對于任何藝術而言,絕對不能把新作為一種目標,因為藝術最終的東西一定要好,要有質量,能打動人,有感染力,而新的東西未必能達到這樣的要求。
清-輝-46×46cm-1996年-田黎明
田黎明:1955年5月生于北京,安徽合肥人。1971年應征入伍,1989年考取盧沉教授研究生,1991年獲文學碩士學位。曾任中央美院中國畫系主任,中國畫學院院長,國家畫院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研究生院院長。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院長。
田黎明以“和”的審美理想融中國傳統儒、道、釋,構成了其作品追尋平淡天真的審美理念。他擅長水墨人物畫,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創作法則,在多年創作中,逐步探索并系統地延伸和發展了傳統繪畫中的沒骨畫。他的水墨人物畫追求人是自然、自然是人的人文理念,以陽光、空氣、水為主題,呈現出鮮活的時代感,形成了獨特的繪畫理念和藝術風格。
責任編輯:楊文軍
文章來源:《畫界》2021年3月 第2期
編輯:畫界 邢志敏
關鍵詞:黎明 藝術 傳統 模仿 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