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深圳市政協七屆一次會議>大會發言
讓東縱精神成為深圳奮進新時代的不竭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黨史學習教育年。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熱土,也是抗戰的熱土,東縱是深圳十分珍貴的紅色資源。應當抓住機遇,最大限度地發揮好這些紅色資源的宣傳教育作用。
一、 廣東抗戰看東縱,香港抗戰看東縱
1938年10月,日軍從大亞灣登陸。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際,曾生、王作堯同志受黨組織派遣,分別在深圳坪山和東莞大嶺山組織起抗日游擊隊,后擴編為東江縱隊,肩負起廣東抗戰的重任。在南粵人民和廣大海外華僑的積極支持下,隊伍發展至1.1萬人,其中華僑港澳同胞1500多人,相當部分是知識分子,足跡遍及深圳、廣州、東莞、惠州等地區。1941年日軍侵占香港,英軍僅抵抗18天投降,東江縱隊又擔負起香港的抗日使命。東江縱隊創造了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盟軍飛行員大營救等抗戰傳奇,發起了百花洞、銅鑼徑伏擊戰等,經歷大小戰斗1400余次,殲滅日偽軍9000余人,建立6萬平方里抗日根據地,被朱德總司令贊譽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二、 東縱故事在深圳,東縱故事在全國
1946年6月,東縱2583名戰士從深圳大鵬沙魚涌北撤山東煙臺,改編為華野兩廣縱隊,后加入第四野戰軍,先后參加了豫東、濟南和淮海等著名戰役;以東縱北撤留下的武裝力量為主力,組建粵贛湘邊縱隊,陸續解放廣東和平、連平等12座縣城,部隊壯大到3.8萬人;1949年10月,兩軍在河源龍川勝利會師,參加解放廣州等戰役,為解放戰爭作出重要貢獻。
1979年7月,時任香港招商局董事長的曾生同志以及擔任常務副董事長的袁庚同志,在蛇口炸響全國改革開放第一炮,吹響華夏大地觀念變革的號角,“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成為時代的標志,書寫了深圳改革開放春天故事的傳奇。
三、 東縱文化不斷升溫,東縱精神薪火相傳
近年來,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市政協的合力推動下,舉辦了“讓東縱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委員議事廳和“弘揚東縱精神 奮進新時代”大型專題研討會,東縱紀念館改擴建工程列入市級重大文體設施規劃,攜手煙臺政協保護東縱北撤司令部舊址、謀劃推動建設煙臺東縱北撤登陸紀念廣場。親歷東縱北撤的遲浩田上將聞訊欣然題詞:“從東縱到華野兩廣縱隊,功勛載史冊風范勵后人”。
作為東縱策源地和曾生將軍故里的坪山區,修復了文化名人大營救的樞紐中轉站水源世居和東縱活動舊址馬巒山羅氏大屋。作為東縱土洋司令部所在地的大鵬新區,積極推動司令部舊址納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設了東縱北撤紀念公園和陳列館。作為文化名人大營救白石龍中轉站的龍華區,擴建提升了中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并積極推動列入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
四、 讓東縱精神成為深圳奮進新時代的不竭動力
東縱故事是百年黨史的精彩片段,東縱精神是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東縱精神就是“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開放包容的廣闊胸襟、百折不撓的堅定信念、赴湯蹈火的英雄氣概”,東縱精神應當成為深圳奮進新時代的不竭動力。如何弘揚東縱精神,建議如下:
(一)將弘揚東縱精神列入深圳市精神文明建設重點工程。以更高政治站位謀劃弘揚東縱精神的新格局。讓東縱精神成為紅色精神譜系中有感染力的一員,深入人心,成為激勵深圳披荊斬棘,書寫新春天故事的強大精神力量;讓東縱英雄故事世代相傳,成為深圳、港澳乃至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讓深圳成為東縱活動區域攜手合作的紐帶,成為東縱老戰士、親歷者、見證者、被營救文化名人及后人的交流平臺,成為東縱學者、文化人、熱心人士和研究、創作和傳播機構的活動中心。
(二)將深圳東縱文化打造成全國知名的文化品牌。抓緊搶救東縱老戰士、親歷者、見證者及后人的口述史,全面有力度地挖掘東縱故事,全面啟動東縱遺址遺跡的普查保護修繕工作,要廣泛深入收集東縱文物,集中力量打造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東縱文化精品。東縱還有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彭湃烈士的孫女、深圳關愛行動公益基金會原秘書長彭伊娜同志在煙臺東縱文化研討會上演講,彭湃家族就有七位東縱戰士,一位烈士,成長了兩位院士,一位是彭湃烈士的二兒子、著名中國核潛艇專家、東縱老戰士彭士祿同志,另一位是濟南戰役犧牲的黃顯群烈士遺腹子彭實戈教授,成長為我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三)將深圳東縱紀念館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深圳現有的東縱教育基地主要有龍華的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大鵬的土洋司令部舊址、坪山的東江縱隊紀念館。從構建弘揚東縱精神新格局的高度及滿足廣大黨員干部、中小學生、市民群眾、港澳青少年學生接受紅色文化教育的新需求來看,現有場館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教育需要。位于坪山的東江縱隊紀念館由東縱老戰士、東縱后人以及熱心人士自發籌建,這塊土地是曾生將軍當年賣掉祖田籌建游擊隊的原址,也是前進報社舊址和曾生將軍故居,很有教育意義,但是存在場地小、史料不足、功能單一、研究力量薄弱等問題。建議市有關部門加快推進,將該館改擴建成為功能齊全、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紀念館,成為深圳弘揚紅色文化的新地標。
深圳的新使命新擔當呼喚東縱精神,讓東縱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再放光芒!
(發言者系七屆深圳市政協委員,坪山區政協主席、黨組書記)
編輯:劉乙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