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協商建言
我講“故事”給你聽
——浙江湖州市政協探索“農情故事會”載體助推鄉村振興記事
人民政協網湖州6月22日電 (記者 李宏 鮑蔓華)“水晶晶的朝云,水晶晶的暮雨,水晶晶的田野,水晶晶的池塘,水晶晶的老者,水晶晶的靈魂……”在當代作家徐遲筆下,故鄉——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就是這么一個水晶晶的地方。
初夏時節,萬物并秀。南潯菱湖鎮新廟里村的盛江家庭農場熱鬧非凡。一場由南潯區政協舉辦的“水晶晶農情故事會”在這里舉行。跑道魚是水產市場的“網紅魚”,故事明星就是水晶晶的跑道魚,“故事大王”則是盛江農場負責人盛素紅。一場故事會,一次產業提升,一個個生動的農情故事,為湖州鄉村振興凝聚起強大的思想動力。
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的形式,兩年來,湖州市政協的“農情故事會”培養了30多名“故事大王”,他們活躍在鄉間地頭的廊架下、樹蔭底、農場里、民宿間……相同的農事經歷讓講故事的與聽故事的,還有協商議事的緊緊融合在一起,經常是臺上一個神情、臺下心領神會,氣氛非常熱烈,掌聲、笑聲和建議聲“三聲”連成一片。參加過好幾期“農情故事會”的湖州市政協主席楊建新說,這樣講故事,國家有哪些優惠政策,具體怎么實施,需要注意什么,又怎么創新破難發展,都聽得很明白。
“農情故事會”為什么這么受歡迎
“主要是我們讓土生土長的基層群眾走上了講臺,拉家常、講道理,通過真情實感贏得老百姓的共鳴。”湖州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陸鳳江說,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讓群眾看發展、思變化,從而凝聚起鄉村振興、共謀發展的強大社會正能量。“農情故事會”主要由市政協農業界別委員活動室牽頭,充分發揮該界別18名委員的作用,突出農業界別優勢,在選題內容上,突出“農”的特色、“季”的特征、“域”的特點,每年選取4個左右與農業相關熱點議題。
“馬上就要下雨了,這些小麥得抓緊收起來。”吳興區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80后”負責人孫建龍熟練地操作著農機設備收著場地上的小麥,黝黑的皮膚在落日下泛著金光。這個不善言辭的“糧二代”,初中畢業后就隨父親在該村承包土地種植糧食,孫建龍能操作和簡單維修合作社100多臺(套)農機,多年前他就掌握了浙江省首架無人植保機作業技術,且通過自我鉆研和專家指導,逐步掌握了糧油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在合作社管理中,他創新推廣“米票”模式,讓1400余戶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增收增效。同時,他充分利用合作社農機設備為周邊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最遠延伸至江蘇、安徽等地。
2016年1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湖州市考察了吳興區的家庭農場,了解了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和農業公共服務中心服務情況,對浙江省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
孫建龍不斷擴大流轉土地豐富種養業。2017年開始探索了150畝的稻漁生態綜合種養,稻和黑魚試點很成功,大米和黑魚的品質都提高了,大米每斤賣到了8元,黑魚每畝收獲200尾,每畝總產值達到近7000元;2018年底,又增加了200畝的稻鱉綜合種養,每畝產值突破了1萬元。目前孫建龍的合作社已承包土地3600多畝,帶動周邊農戶1200多戶,每年生產糧食2500多噸,并創立了尹農牌生態稻米,他的種糧故事還被中央電視臺廣泛宣傳。
眼下,孫建龍成為當地農業領域的“三項最多”:承包土地最多,總共4000畝;農機設備最多,有130臺套,每年生產糧食2500噸,可以提供7000多人的飯碗。在第二期的“農情故事會”上,孫建龍與“稻漁共生”的故事,以及其他種植大戶實施的“稻鴨共育”“稻蝦綜合種養”新模式實現真正的千斤糧萬元田的切身體會吸引了種養大戶和群眾代表。2017年,孫建龍成為湖州市政協委員后,始終堅持為國履職、為民盡責。
“故事會后,市政協農業界別委員活動室給我提供了一個‘小龍蝦-水稻’輪作新思路。你們看,從這里望去,我的基地面積已有種蝦培育池養殖商品蝦。”2020年,雖然是第一年嘗試“小龍蝦-水稻”輪作,而且放苗時間較晚,但通過科學投喂、精心管理,孫建龍首季就取得了成功。
小龍蝦養殖周期短、效益高,不僅能充分利用稻田的雜草、小型動物及還田的秸稈等有機物,排放的糞便等還能增強稻田的肥力,穩定和提高糧食的品質和產量,真正實現了“千斤糧、萬元錢”的目標。看著豐收的小龍蝦,孫建龍有個新的農情故事打算講給大家聽,盡管效益很好,孫建龍覺得“穩”和“增”才是“種田”農民未來方向。
以“三農”為綱,“農情故事會”注重的是伸長觸角,將調研協商植根于基層,緊盯鄉村發展的實際需求,把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根本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進而推動“三農”工作落地見效。
“我們的‘農情故事會’之所以受歡迎也只是瞄準了大家關心的米袋子、菜籃子和錢袋子,能讓‘三子’同時發力也是我們故事會的初衷了。”市政協農業界別委員活動室負責人沈佳音一語道破“先機”。
“小協商”撬動鄉村“大振興”
這個開在田間地頭的“農情故事會”成為湖州市政協積極探索創新的政協界別協商和向基層延伸的極具特色的協商平臺,政協委員、部門負責人和群眾都點贊“既接天線,又接地氣”。
“茶旅融合”“稻漁共生”“湖羊美酒”“美麗民宿”等主題鮮明的協商活動相繼開展,模式采取“自薦+推薦”的方式,因題定人,選擇在產業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全程脫稿講述心路歷程、創業故事。用故事來拋出協商議題,將參與者帶入情境中,以引起共鳴、催生思考。
如何切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怎樣讓鄉村生活變得更加智慧化、現代化、生態化?如何推動更多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向農村匯聚?市政協農業界別委員活動室緊貼“農”字,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聚焦農業現代化、數字賦能轉型,打出調研、視察、協商、幫扶等一系列“組合拳”。
市政協農業界別活動室或積極建言獻策、或投身農村建設,在助力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抓好農民增收等方面,貢獻智慧,匯聚力量。
“全國羊業大會每年舉辦一次,希望在政府的重視下,能在湖州湖羊主產區承辦一屆,擴大湖州湖羊品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2020年9月的“農情故事會”上,湖州湖羊協會會長張洪江用三筆賬講清了湖羊的整個發展脈絡,并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
……
千里之外的新疆阿克蘇,2000只湖羊跨越4980公里,從浙江湖州市運抵柯坪縣,如今湖羊已經適應了新疆的生活。這次運來的湖羊中,有1900多只母羊產仔健康生長。
一場農情故事會實現了由“你們的事”轉化為“我們的事”,也成為湖州市政協和農業界別深化“1246+X”協商議政新格局的又一探索。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今天的問題我都記錄下來了,一一登記后上報。”“大家提出的意見建議,我們回去后會認真研究、務實采納。”……每場故事會上,參會的職能部門都會有這樣的表態。
根據“農情故事會”報送的《關于推動茶旅融合發展的建議》《關于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的建議》等社情民意信息上,黨政領導分別作出批示,推動了意見建議的落實和成果的轉化,協商會真正開出了成效。特別是去年針對“大棚房”整治后農業項目用地需求難題,提出建立“農業標準地”制度的意見建議,被市委市政府采納,該市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關于保護農業產業融合項目建設“標準地”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辦法》。這一創新做法,得到了農業農村部領導的肯定和浙江省省長、副省長的批示,受到了基層干部群眾的歡迎點贊。
如今,浙江省44條茶旅精品旅游線中湖州有2條;已拓展12萬畝稻漁綜合種養,去年全省現場會在湖州召開,并新制訂了漁業三年行動計劃;湖羊存欄達40萬頭,種羊存欄4.4萬頭,供種能力占全省70%,已有5萬頭種羊供全國20多個省市區,實現供種能力、肉羊供應、湖羊產值三個翻一番……“農情故事會”上提出的一個個問題、一條條建議,正在轉變為實實在在的惠民舉措。而湖州各區縣政協正在結合各地實際探索“故事會”協商模式2.0版,這一濃濃“湖州味”的協商活動,將在推進基層治理和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編輯:賈元昌
關鍵詞:農業 故事 市政協 協商 孫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