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垃圾分成23類!看寧波這個小山村的“零污染”試驗
人民政協網寧波6月25日電(記者 鮑蔓華)出村垃圾由以前每天近1噸銳減至現在每天40至50公斤;分類后的餐前垃圾被制成酵素,滋養著60畝的酵素農業園,今年已為村集體經濟增收逾14萬元……讓浙江寧波奉化區大堰鎮箭嶺村黨支部書記王建國沒有想到的是,當年在垃圾分類動員上提出的目標,如今已變為現實。通過全民參與環境治理,箭嶺村已徹底甩掉了“臟亂差”的帽子,正加快打造浙江省內首個的“零污染村莊”。
記者看到,始于2017年11月的“零污染村莊”試驗,正悄然而深刻地改變著這座山坳里的村莊千百年來的生活。穿村而過的溪流清澈見底,蜿蜒鄉間的小道干凈整潔,垃圾臨時寄存點內,家家戶戶的餐前垃圾、餐后垃圾、其他垃圾分門別類、一目了然……
“箭嶺村看似人不多,垃圾卻不少,每天清運車都會裝滿一車,多的時候垃圾重量甚至超過了一噸。”箭嶺村黨支部書記王建國說,主要原因是垃圾分類不徹底,大量菜梗、樹枝、爛果等農作物,被村民們一股腦兒都扔進了垃圾桶。農忙時,村里僅有的一輛垃圾清運車來不及外運,垃圾就會被隨意丟棄在路邊。箭嶺村又緊鄰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地——寧波橫山水庫,流經村莊的箭嶺溪是橫山水庫的三大支流之一,屬于生態環境敏感區。曾幾何時,村民環保意識薄弱,甚至還發生過空農藥瓶、包裝袋隨意丟棄的事件,對箭嶺溪造成了污染。
2017年,決心改變舊貌的箭嶺村正式開展了垃圾分類與循環利用的試點。眾所周知,垃圾分類重在調動每個市民的積極性。但在箭嶺村,記者發現村內回收的飲料瓶、農藥瓶、舊衣服、廢紙、煙盒、塑料尼龍等廢舊物品被詳細地分成了23類。如此復雜的二次分類村民們愿意做嗎?
在箭嶺村每月一次的“環保集市”上,記者找到了答案。50只煙殼1個積分、60個塑料瓶一個積分、5個農藥瓶1個積分……在這個特殊的集市上,村民們拿著舊衣物、塑料瓶、農藥瓶等等“寶貝”,就能根據積分換取拖鞋、牙膏、毛巾、熱水壺等日用品。
除了“環保集市”,箭嶺村還設置了16個固定的垃圾臨時寄存點,村民垃圾分類的“成績”都會被志愿者逐一記錄,并根據優劣進行打分,優的獎勵,劣的輔導指正。
借助垃圾臨時寄存點以及環保集市等方式,目前95%的村民已實現精準的垃圾分類。“現在其他垃圾要二次分類,分成礦泉水瓶、飲料瓶、農藥瓶;紙盒紙板、塑料袋;煙蒂、電池、玻璃等23類,村民們比我們還內行。”王建國說。
實現精準的垃圾分類后,餐廚垃圾再利用也是箭嶺村實現“零污染村莊”的關鍵一步。在村內的酵素制造基地,一個小小的制造房間內存放著40余只塑料大桶。
“這些大桶內的酵素,由村民以及志愿者每天新鮮收集而來。”箭嶺村婦聯主席康巧葉告訴記者,一個酵素制造基地一年可以“吃”掉5噸新鮮垃圾,生產環保酵素逾15噸。近年來,箭嶺村順勢推出了一批酵素試驗田。綠色的酵素大米即使每公斤30元也經常供不應求,2020年成功為村集體經濟增收逾14萬元。
“看到酵素農業豐厚的利潤后,目前已有超過一半的村民開始嘗試發展酵素農業,從而進一步減少了垃圾的產出。”王建國說,除了將餐前垃圾做成酵素,村民們每天生產的餐后垃圾也會被統一運到有機肥制造基地進行統一處理,一層餐后垃圾、一層酵素、一層黃土的特殊配比不僅減少了垃圾的總量,也讓該有機肥的肥力大增。
箭嶺村志愿者協會于2020年12月3日遞交“中國社區廚余堆肥試點項目”申請,并從66個申請單位中脫穎而出。成為試點后,箭嶺村不僅可以得到堆肥的科學指導、堆肥產品的品質檢測和分析報告,更能借此機會向外界推廣廚余堆肥的箭嶺模式。
從不理解到觀望,從參與到受益,短短3年試點,垃圾分類在箭嶺村成了一種新時尚。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垃圾 箭嶺 嶺村 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