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怎樣混、如何改,才能推動國民經濟更好發展?
——2021混改項目推介會引發業界熱議
6月22日,來自中央企業、北京市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專業投資機構和服務機構的近300名代表,與286個混合所有制改革及中央企業、民營企業協同發展項目在“2021年混合所有制改革項目推介會”上亮相,擬募集資金超1200億元。
這些項目有3個特點:一是緊扣國家戰略和市場熱點,多數項目圍繞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項目達到140余項;二是各類試點、示范企業數量眾多,其中,重點領域混改試點企業22家、“雙百企業”26家以及“科改示范企業”18家;三是混改形式多樣,既有產權轉讓項目、增資擴股項目,也有投資新設項目。
推介會外,對央企混改的速度和成效,更多人則有著更大的期許。
混改這8年 步穩成績多
央企混改,混的速度如何?
2020年10月,在國務院國資委官網互動交流頻道,面對社會關于“央企混改有哪些最新進展”的提問,國務院國資委給出了清晰的回復——從2013年以來截至當期(2020年10月15日),央企推動混改事項已達4000項,引進各類社會資本超1.5萬億元,按照統計口徑,混改企業的戶數已經超過了中央企業法人單位的70%以上。上市公司已經成為混改的主要載體,數據表明,上市公司的總資產占到了中央企業整體的68%,利潤占到了86%。同期,中央企業還通過產業鏈、供應鏈的合作,與廣大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協調發展,投資入股超過6000家的非公企業,投資總額也超過了4000億元,形成了一批高精尖的“隱形冠軍”和各領域的龍頭企業。
今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國資委原副主任徐福順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也提到,過去一年間,中央企業實施混改超過了900項,引入社會資本超過2000億元。
不僅速度快,混的面也越來越廣。
2021年6月16日,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披露招股說明書(申報稿),募集資金用于項目及擬投入的募資金額為:中化泉州100萬噸/年乙烯項目,擬投入募集資金金額70億元;中化興中六期擴建項目,擬投入募集資金金額7億元;補充流動資金,擬投入募集資金金額33億元。
事實上,早在2019年10月,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就曾在北京產權交易所發布了3個增資項目,此輪增資后,中化集團推動旗下能源、金融兩大事業部的核心資源參與到混改之中。
6月10日,青島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海濱與中石油昆侖燃氣山東分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商博軍成功簽約。根據雙方協議,中國石油將在供熱領域與青島能源集團開展深度合作,計劃投資10億元參與集團熱電板塊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
只要細心觀察,您會發現,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優勢互補 共同發展
混的質、量齊增,才能給改留出更多“試驗田”。用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的話說,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促進各類資本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積極探索差異化管控模式,健全完善制度規范,守好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底線。
在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國資委副主任林益彬看來,只有改的措施到位了,市場化的經營機制建立起來,企業的活力才能激發出來。
接下來,可能就真到了要更加強調改的時刻!改什么?完善公司治理、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建立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或許都是必選項。
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開發投資集團原董事長王會生是央企混改曾經的推動者和當下的觀察者。
“實踐中我們感到,黨中央關于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決策部署完全正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于鞏固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有利于各類資本優勢互補、共贏發展,有利于培育壯大有活力的市場主體,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民族企業。但在混改實踐中,仍然存在‘混而不改’的問題。”王會生對記者表示,要“擊破”這一問題,有3把“利劍”——一是推動混改重點由“引資本”向“轉機制”轉變,使混合所有制企業建立更加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充分釋放企業活力;二是進一步推動混合所有制企業優化股權結構,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鼓勵民營股東與國有股東共同參與公司治理,真正實現各種所有制優勢互補、互促共進;三是完善國資監管制度,對混合所有制企業探索實施有別于國有全資企業的差異化管控,給予混改企業更多管理自主權。
無論混還是改,都要跟上經濟結構調整的步子,用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的話說,產業鏈整合的目的,是促進國企民企更加緊密地聯系,以推動國民經濟更健康地向前發展。
這句話,點了題。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企業 混改 發展 項目 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