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要聞
特刊·百年同心路丨協商建國開新篇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隆重開幕。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其最后一個會議日,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同時選出了6位副主席、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當宣告毛澤東當選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時,與會委員全部起立,熱烈鼓掌、歡呼數分鐘之久。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斗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勝利完成!
這個勝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及愛國民主人士長期共同奮斗的結果,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巨大成功。
如果說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讓一切愛國階級、階層為著一個目標奮勇向前,那么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則是在中國面臨兩種前途、兩個命運的歷史性關口,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切愛國民主人士,選擇并建設一條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光明之路。
在“民主之家”望“民主之國”
嘉陵江畔,鮮英特園。重慶談判期間,中國民主同盟主席張瀾借住于此。1945年8月28日到10月11日期間,飛抵重慶參與談判的毛澤東,曾先后三顧特園拜訪張瀾。第二次來特園時,除了張瀾外,毛澤東看到沈鈞儒、黃炎培等也都來了,就高興地說:“這是‘民主之家’,我也回到家里了!”他還充滿自信地說:“今天我們聚會在‘民主之家’,今后我們共同努力,生活在‘民主之國’。”
從“民主之家”到“民主之國”,這是經歷了軍閥混戰、14年浴血抗戰換來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后,全國人民迫切向往的康莊大道。
光明在望,捍衛和平,是那個時刻一個普遍的社會認知。但國民黨反動統治集團企圖依靠美國支持維持戰前一黨專政統治的陰謀,及其再三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并妄圖將內戰所有責任推給中國共產黨的險惡用心,亦昭然若揭。
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也始終堅持與人民期待同行!
1945年8月13日,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所做的《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的報告指出,對于蔣介石發動內戰的陰謀,我黨所采取的方針是明確的和一貫的,這就是堅決反對內戰。
而國共《雙十協定》之核心精髓,即必須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堅決避免內戰,建立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同時,雙方確定召開有各黨派代表和社會賢達出席、討論和平建國方案的政治協商會議。
從盛夏談到中秋,重慶談判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使中國共產黨關于和平建設新中國的政治主張為全國人民所知。同時,民盟代表所提出改組政府目的在于使國家“由一人集權制,過渡到民主集權制”“結束訓政完成憲政”“各黨派都能參加政府”的呼聲也得以傳遞。
經過艱苦的協商討論,于1946年政協會議上通過的《和平建國綱領》也明確提出:建立統一、自由、民主的新中國,保持國家的和平發展;規定政府委員會為最高國務機關,并擁有用人權;委員的一半由國民黨以外的人士充當,而所有涉及施政綱領之變更須有出席委員的三分之二贊成始得議決。
談判之外,中國共產黨還抓住有利時機,推動和幫助各種民主力量組成新的黨派,并與各民主黨派一道,為爭取民主、反對內戰而努力。在抗戰后期和解放戰爭中先后產生的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以及抗戰前建立的中國致公黨、中國農工民主黨等民主黨派,陸續與中國共產黨攜手合作。
談判期間,在會見柳亞子時,毛澤東還應其要求手書舊作《沁園春·雪》相贈,其“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磅礴氣勢,在重慶引起轟動,折服了一大批民主進步人士。而在與民主黨派領導人的多次座談中,毛澤東也闡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聽取并交流對談判的意見,形成了民主建國的共識。
人心所向“筑牢”第二條戰線
相比之下,國民黨反動統治集團不能容忍、也難以承受任何的民主改革。蔣介石假和談、真內戰的企圖漸露端倪——先是在政治協商會議的代表名額上意圖瓦解民主同盟、孤立共產黨;緊接著,公然推翻政協協議所提出的憲法原則,完全否定了政協關于國會制、內閣制和省自治制的協議,表明了國民黨反動統治集團不僅根本反對中國人民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的要求,甚至就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所實行的民主制度也不能容忍。
背信棄義者,人必棄之。從圍攻毆打上海人民和平請愿團成員的“下關事件”,到民盟中央委員李公樸、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的“李聞慘案”,再到內戰的全面爆發,都讓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進一步認清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本質。
棄民生于不顧者,民必伐之。國民黨反動派的內戰賣國政策,疊加國民政府各級軍政官員在收復區的掠奪性接收,以及美國在經濟上大肆入侵和美軍在中國大地上的橫行霸道,使得處于國民黨統治區里的民族資本處于危殆境地,農業經濟凋敝,通貨膨脹,激起了廣大中國人民的強烈義憤。
為了加強對國民黨統治區人民運動的領導,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求把黨的工作推進到一切大城市中去。而黨對國統區工作的加強,也有力推動了國統區以反對美蔣為中心的人民運動的迅速崛起。
在國統區,以學生運動為先導的人民民主運動,逐步形成配合人民解放軍作戰的第二條戰線,使國民黨反動統治集團深深陷于革命力量兩面夾擊的境地。
第二條戰線的形成與發展,證明廣大工人、農民、市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少數民族、愛國華僑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等,都逐步站到了中國共產黨一邊。第二條戰線的開辟在政治上有力地揭露和孤立了國民黨反動派。蔣介石政府內外交困,已“處在全民的包圍之中”。
得民心者,得天下。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統一戰線也進入了一個轉折點——一方面,人民解放軍有能力打倒蔣介石;另一方面,多數上層分子和中產階級也不想再給蔣介石抬轎子了。
“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工農兵學商聯合起來,組織反蔣統一戰線”,一條廣大而堅固的統一戰線在革命中形成,也成為革命勝利的有力保證。
1947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發出必須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指示,要求徹底揭露美蔣組織的以中間派別面目出現的“和平陰謀”,做好爭取和團結各民主黨派的工作。
伴隨著毛澤東所做《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報告、《關于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及相繼發出的一系列黨內指示,黨關于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方針和政策得以全面闡釋——其強調了沒有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革命不可能勝利;明確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重大政策;強調了革命勝利后由四個階級“坐江山”;指出了實現黨的統一戰線領導權的正確途徑;反對“左”、右傾錯誤傾向。
榮辱與共 肝膽相照
成功之路道阻且長,但沒有一步是白走的路。這邊,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在全國范圍取得勝利;那邊,1948年3月28日-5月1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了所謂的“行憲國大”,選舉蔣介石為“大總統”,李宗仁為“副總統”。
與1946年11月-12月間召開“國民大會”時仍有部分民主人士受其蒙蔽、對其懷有期待不同,這一次,國民黨的倒行逆施,使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更多地站在了堅決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同共產黨攜手奮斗的立場上來,這為全國勝利準備了政治條件。而中國共產黨反對獨裁內戰、爭取和平民主團結的政治主張和統一戰線政策在國民黨軍隊中同樣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得大批國民黨愛國將領率部起義投誠,大大加快了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
隨著三大戰役的勝利推進,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消滅了國民黨政府賴以維持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蔣介石在政治和外交上陷入嚴重孤立境地。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不得不以“因故不能視事”為由宣布“引退”。
而從兩種前途、兩個命運的選擇到共同奮斗,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榮辱與共,換來了肝膽相照。
1948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即將來臨之際,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討論通過了經毛澤東修改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各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對“五一口號”積極響應,從事實上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為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拉開了序幕。
隨著1948年8月1日毛澤東給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復電,邀請各民主黨派及無黨派民主人士來解放區協商召開新政協事宜,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及無黨派民主人士積極行動起來:平津滬民主人士走北線到河北省平山縣李家莊,香港民主人士走南線到東北解放區,到1949年3月,應中共中央邀請進入東北、華北解放區的民主黨派領導人、無黨派民主人士、科學家、作家及部分家屬等共計350人以上。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1949年9月20日,參加新政協的代表名單最終確定,共計662名代表中,中共黨員約占44%,工農代表與無黨派民主人士約占26%,民主黨派約占30%。這一陣容從組織上反映了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到新民主主義所經歷的復雜曲折的歷程,既保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又體現了共產黨同黨外人士的團結合作,鞏固和擴大了統一戰線,保證了國家新民主主義的前進方向。
渡江戰役后,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形勢下,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指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發展的必然結果。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隆重開幕。會議討論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選舉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
共同綱領同時規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其組織成分,應包含有工人階級、農民階級、革命軍人、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少數民族、國外華僑以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代表。
中國歷史,自此進入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中華民族發展進步從此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