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數字經濟十問之三
養兒防老和AI防老,哪個更靠譜?四個老年人,兩個中年人,一到三個兒童。在這頭的父母與那頭的幼子之間,中年人的情感、時間以及資本天秤會如何傾斜?新一代老年人,他們可能已經不希望用情感和責任“綁架”子孫,而是希望有那么一套無敵“備胎”,與之共度夕陽紅。
養老生活中的“備胎”是誰?數字經濟時代,這個“備胎”的可愛與可懼之處,又在哪里?一起來聽聽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副主任金李怎么說。
時代變了,養老主體也在變?
記者:有個帶有爭議的話題,想聽聽您的看法——在養兒防老和有錢防老之間,您會如何選擇?
金李: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也問過自己這個問題。
中國社會在快速變化,傳統社會,我把它叫作“鄉土社會”,這是血緣加地緣關系所形成的財富代際傳承。一老一小,如果本家沒辦法照料,宗親可以幫忙,如果沒有宗族,那么地方政府也可以管起來。但當人口大量流動,年輕人都到外面打工了,鄉土文化受到沖擊,空巢老人越來越多,養老靠兒的模式可能不行了。
當然,很多人會問,比我們更發達的經濟體,他們是怎么養老的?我發現,在慢慢演變中,他們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倫理與規范。一些國家認為,養兒育女是家庭責任,但贍養老人不是。老人用自己的錢給自己養老,如果財富消耗殆盡,國家會包下來。
有人會說,歐美文化距離我們太遠,那么我們來看看日韓等亞洲國家是怎么做的。在日本,老人和下一代的財務賬算得很清楚。
所以,我們現在生育下一代,恐怕也要逐步調整思路,也不能以其為我們養老為目標才去生了。
在這種情況下,老人誰來養?長期看,我認為,雖然兒女孝順,但老年人一定也要保證財務獨立,這樣才能在晚年時有尊嚴和體面的生活,而非依賴誰的供給。這就需要未雨綢繆地做老年財富規劃,這一點目前看我們做得并不夠——國家提供的社保養老金(第一支柱)存在缺口;小部分企業會為員工提供企業年金(第二支柱);并不多的投保者會自己買商業保險(第三支柱)。
當然,中國相當一部分老人可以期待靠房產來養老,但這房子如何既住著還能變現,也是個問題。
用AI養老,有幾個應用場景很迫切
記者:眾多問題做背景,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具體問題——在養老方式和地點上,數字經濟能帶來哪些變化;在金融科技助力時代轉型這一變革期內,金融業對以房養老者又能有哪些助力?
金李:我們算經濟賬的目的,是為了讓有需要的老人能享受到長期護理,提升生活質量,延長壽命。因此我認為,當前應加強政策規范和傾斜支持,促進社會資本有序進入養老相關產業,特別是長期護理,醫藥科技,以及節約人力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這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較為迫切的應用端需求。比如,包括我國在內的一些國家,陪伴式機器人可以帶領養老院里的老人做操,幫助疏導其情緒,但這還僅僅停留在智能語音領域,我們現在迫切需要的是能在助力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方面搭把手的人工智能。
要回答好第二個問題,我認為惠老型金融服務不能缺失。相對中青年人,老人更需要做好財務規劃。而且隨著人均壽命提升,未來部分老人會存在失能失智的問題,亟須對金融服務進行適老化改造。還有部分老人有需要特殊照顧的智力低下子女。很多涉老金融產品存在誤導甚至是欺詐,嚴重威脅老人財富安全。有些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對于金融詐騙抵御能力差,有時過度追求高收益,聽信誤導,導致慘重損失。
根據老年金融的這些需求,我認為也要善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為客戶畫像分類,打造中低風險,回報穩健、期限較久,兼具儲蓄和保險功能的產品。
編輯:秦云
關鍵詞:養兒防老 AI防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