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要聞
新農村的“新村民”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推進鄉村振興首席專家制度記事
人民政協網威海9月19日電 (通訊員 楊杰 于淑英) 9月10日凌晨3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退休教授張海英仍坐在電腦前,思緒隨著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大水泊鎮朱家嶺村的發展軌跡起伏。一篇萬余字的紀實報告見證了這位首席專家一年來給朱家嶺帶來的發展與變化。
同一天上午,42歲的設計師趙輝忙著收拾從哈爾濱發來的行李。她不僅辭掉了哈爾濱的工作,還把11歲的兒子接來上學。作為大水泊鎮初家村的“新村民”,趙輝和把她感召來的首席專家李林一樣,決心在這里安家。
“當年來到大水泊,我就被當地的建筑風貌和民風民俗深深吸引了,隨后說了句‘想在此長住’,沒想到文登區委統戰部做工作吸引我留下來了。”來自北京的國學講師、威海清華紫光學校特聘專家李林,邊笑邊感嘆文登強大的凝聚力。
這是文登區探索推進鄉村振興首席專家制度、集聚統戰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的縮影。
健全工作機制,聚焦優質人才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驅動,我們圍繞破解農村高端人才短缺的難題,充分發揮統一戰線智力密集、人才薈萃的優勢,因地制宜、唯才所宜,吸引高端人才快速聚集,將鄉村這片‘人才洼地’打造成‘人才高地’。”文登區委統戰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馮偉杰感慨道。
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這是文登能集聚如此多博士、教授的重要“密碼”。而首席專家李久太還道出了另一層奧秘:文登最看中的不是“稅收指標”,而是“人氣指數”。這一點獲得了專家們的認同,由此還產生了《文登區鄉村振興首席專家管理辦法》,由各鎮街依托農村產業資源稟賦和發展方向,面向全國引進高校專家、文化名人、電商人才、致富帶頭人等各類人才209名,按照“一村一人”的結對原則,以首席專家的身份參與鄉村治理和經濟發展,并通過鄉村振興“耕讀會”“人才聯誼會”“人才沙龍”等平臺,加強聯誼交流,讓各類人才在文登鄉村振興舞臺上施展才華。
建強載體平臺,激發人才活力
一年前,一直在高校從事鄉村建設研究的張海英教授與朱家嶺結上了“對子”。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著一名副教授和兩名研究生在村里開展問卷調查。通過調研發現,朱家嶺村200多戶人家,60歲以上老年人占了八成,無論經濟發展還是文化建設都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半年的時間里,張海英幫著村民銷售地瓜、引進藤編項目、設計通戶道路、成立遠山泊書院、策劃文化活動,最終確定生產、生活、生命、生存、生態“五生共建”發展思路,讓鄉村走上一條有生命力的發展道路。
“張教授作用可大了,她是我們全村人的教授、全村人的老師!”朱家嶺村黨支部書記張學薈自豪地說,張教授對她最大的影響是轉變了觀念和認識,讓生態意識在心里扎了根。原來她在村口有一個養豬場,養殖規模大約500頭,一年收入有20萬元,但造成了環境污染,最后她心一橫,把養豬場關停了。
為更好地發揮人才作用,文登區探索成立區級鄉村振興研究院和11個鎮街分院,按照“人才+項目”的模式,確定1至2名帶頭首席專家,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庫保障和技術支撐。同時,建立高校社會實踐平臺,依托引進的學者型首席專家,與清華大學、山東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鄉村振興工作站,定期開展社會實踐、創業沙龍等活動,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創新創業。
編輯:羅文
關鍵詞:鄉村 專家 文登 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