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要聞
充分挖掘李濟深的歷史文化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重要講話中,緊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題,以史為鑒,深刻而精辟地闡明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他呼吁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發揚孫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驅的偉大精神,攜手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繼續奮勇前進。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先進分子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進行的一次偉大而艱辛探索。辛亥革命的參與者李濟深等老一輩民主人士、愛國志士,歷經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經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階段,從認知認同、擁護支持到帶頭踐行中國共產黨方針政策,用革命實踐活動,展現了愛國統一戰線不斷壯大的歷史事實。今天,講好李濟深等老一輩民主人士的故事,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講好李濟深先生的革命實踐活動,有助于加深對黨的統戰工作理論與實踐的理解。身為民主黨派之一的主要創始人和卓越領導者,李濟深先生長期與中共同舟共濟,團結合作,砥礪前行,為奪取革命建設勝利作出杰出貢獻,從一名舊軍人成長為新中國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統戰工作理論成果的重要體現,生動詮釋了統戰工作方針原則、政策方法的正確性。講好李濟深先生的革命生涯,可以從統戰工作對象的實際成效方面,多維度、多側面、廣視角地展示黨的統戰理論的科學性,幫助我們加深對統戰工作、政協工作和民主黨派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增強堅持鞏固和壯大愛國統一戰線,不斷推進和發展人民政協事業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弘揚好李濟深先生的革命愛國精神,為廣大海內外中華兒女樹起學習典范。講好李濟深先生的故事,必須在大量收集整理典型事例的基礎上,研究提煉出深層次的革命愛國精神。李濟深先生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表現了崇高的革命愛國精神。“追求真理,服從真理”。他從追隨孫中山到認準中國共產黨,最后與國民黨反動派徹底決裂。因為堅持反對蔣介石的獨裁專制,支持中共的政治主張,盡管被開除國民黨籍,被撤職通緝,仍不為所動。“敢于斗爭,不畏艱險”。他認準共產黨領導才能救國圖存,不畏艱險毅然帶頭參加福建事變,希圖促蔣停止剿共聯合抗日;他致信毛主席請求到延安參加抗戰工作,聽從毛主席意見留在國統區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保護了李克農等一批共產黨人和愛國民主人士。國共和談破裂后,他認準只有共產黨能奪取勝利,建立民主聯合政府,通電擁護共產黨“五一”口號,勸導國民黨高級將領“跟毛主席走不會錯”,把策動國民黨高級將領投誠起義確定為民革的中心工作并取得很好成效。“家國情深,胸懷大局”。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堅決抵制搞劃江而治;放下曾被蔣介石軟禁和開除黨籍的私人恩怨,贊同中共從有利于抗日大局出發的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并主動做下屬工作;在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期間,變賣祖產捐獻國家。“善于學習,不斷進步”。他從一名舊軍人轉變為愛國民主政治家,從擁護三民主義到擁護新民主主義,特別是擔任新中國國家領導人,他通過自覺學習,在思想政治上取得了長足進步。積極參政議政,提交政協第一號提案得到國家采納,維護了新中國的國際尊嚴;及時向黨和政府反映社情民意,推動解決了若干實際問題,有效保護和促進了新中國文化事業發展;在民主黨派學習建設方面先學多學,在實行公私合營等社會主義改造中率先垂范。學習和傳播李濟深先生這些精神境界,必將推動我們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項要求落實到行動上。
宣揚好李濟深先生對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畢生追求,有助于更好地做好反“獨”促統工作。李濟深先生反對軍閥割據,抗擊外敵入侵,建立新中國后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開展海峽兩岸相關人士的交往交流工作,促進兩岸同胞增進共識、增進感情,為早日解決臺灣問題創造條件,直至臨終前仍以詩言志:“我與人民宏愿在,及身要見九州同。”宣傳李濟深先生這一畢生追求,為廣大民主黨派成員,特別是民革同志樹起了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奮斗的學習典范,為島內擁護祖國統一的進步力量喚醒初心、激活潛能、注入活力。李濟深先生的精神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對擁護祖國統一、反對分裂國家的愛國人士的肯定,有助于喚起臺海兩岸同胞的家國情懷,激勵兩岸同胞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共同創造祖國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偉業。
挖掘好與李濟深先生有關的歷史文化資源,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推動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精神動力,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李濟深先生不僅為國家的救亡圖存、民族解放、人民福祉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善書好文,博學多才,享有“儒將”之稱。在革命戰爭時期,他盡己所能保護了一批文化界愛國民主人士和珍貴文物。新中國成立后,他認真聽取和及時反映文化工作者的訴求,為促進國家文化事業的傳承保護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的充分肯定,深受文化界人士的贊譽,在海內外有很強的感召力。我們應該善用這些寶貴資源,例如建立文旅基金、教育基金等平臺,相關黨政部門、政協機關和社團適時擇機多開展專題文化活動,不斷豐富充實和提升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李濟深故居的思想性、觀摩性、實訓性等等,充分挖掘李濟深先生的歷史文化價值,有力促進海內外華人的文化交流。
(作者譚國清系廣西梧州學院博士、教師;李小滿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紀委駐國家民委紀檢組原組長、國家民委原黨組成員)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李濟 濟深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