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讓數字素養走進生活
作者:顧行發
科技創新能力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以空間信息技術為例,人類利用近兩百年時間才完成地理大發現,現今借助衛星對地觀測手段,足不出戶即可掌握地球瞬息變化。未來,面向深空、深海、深地,人類探索自然、利用自然的觸手將更快、更遠、更強,這些都依賴于空間科學和技術的進展。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自主衛星應用,在部委和省級政府層面基本實現了工程化、業務化應用,但大多是依托國家事業單位及其運營的公益性服務平臺,對于占用戶比例90%以上的地方、企業和大眾等用戶的服務力度和深度不夠,商業開發與社會服務嚴重滯后于衛星系統建設,限制了產業的發展。此外,衛星應用的高科技成果無法落地,科研與市場脫節嚴重。我國80%以上所屬的商業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數據、遙感處理技術與軟件等嚴重依賴國外,國家關于空間基礎設施的龐大投資未能有效形成強大的產業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空間信息產業極易遭受類似高性能芯片的“卡脖子”威脅。
比如,當下,“雙碳”問題是當前人類面臨的最重要問題之一,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二氧化碳的連續監測、分析和評估已成為科學界的研究熱點。2016年12月22日,中國第一顆碳衛星(TanSat)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18年2月,中國科學家通過地球觀測組織(GEO)年度大會,展示了中國碳衛星觀測的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標志著中國碳衛星將為氣候變化的研究提供數據支撐。2021年8月獲取了中國碳衛星首個全球碳通量數據集。這一里程碑式的結果,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全球碳收支的空間定量監測能力,是國際上繼日本、美國之后的第三個具備該技術的國家。
在未來,遙感大數據可為碳達峰、碳中和賦能,發展基于衛星遙感的碳匯碳源監測技術、溫室氣體排放監測核算技術,建立較為可靠、長時間序列的全球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數據集,有效支撐我國碳排放管理和“雙碳”規劃。
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面向世界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科學素質建設擔當更加重要的使命。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和數字化社會的發展,數字素養的內涵在不斷豐富和完善。為了有效參與數字化社會的發展,公眾須具備數字資源的使用能力。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并具有應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國家“十四五”規劃與2035遠景目標明確提出“打造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通信、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系”,我國的空間遙感事業迎來新時代機遇和使命。所以,在全球信息化進入全面滲透、加速創新、引領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數字化和互聯性驅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撲面而來的背景下,認知和運用數據資源成為數字經濟發展和信息革命的基石,在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數字經濟時代,也必須提升公民的數字素養,助力“203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5%”這一遠景目標的實現。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北京市委會副主委,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數字 衛星 素養 空間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