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百年同心路·與委員同訪
三次被“永遠開除黨籍”,李濟深為何與蔣介石決裂?
人民政協網12月8日電(記者 張佳琪)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龍圩區大坡鎮料神村李濟深故居的廣場上,一群游客駐足凝視著眼前的李濟深塑像——他腰束皮帶,手扶佩劍,昂首挺胸,英姿勃發。
塑像下刻的一首詩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馬叟知天命,謂吾貴可求。但今身許國,何必列王侯。”
這首詩有何特殊意義?在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百年同心路——與委員同訪》節目中,梧州市政協委員、梧州市博物館館長吳培赩介紹,“這是李濟深先生十五歲時寫下的一首詩,說明他從少年起就立下了不求高官厚祿,愿為國家獻身的宏愿。”
“當時正值1900年,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吳培赩說,“面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情形,李濟深作為一個有志向的讀書人,他有報效國家、解救民眾于危難的思想,所以寫下這首詩,表達了自己對國家的熱愛,對民族獨立的渴望。”
“全國陸軍皆后學,兩粵名將盡門生”
穿過李濟深故居的門廊,中西合璧式的庭院別有洞天,墻上的老照片靜靜地訴說著歷史滄桑。1901年,16歲的李濟深考入梧州中西學堂,受愛國教師的影響,萌發了革命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當時還在保定軍官學校 (后改為陸軍大學)求學的李濟深就和同學相約到上海,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了廣東北伐軍。”吳培赩說,當時李濟深被姚雨平派在司令部任作戰參謀,指揮了很多戰斗。“尤其是在宿州戰斗的時候,他非常英勇。”
時值1912年初,李濟深隨部參加固鎮、宿州和徐州戰役。“在宿州,李濟深所騎戰馬被流彈擊中倒下,他被甩了下來,沒有退縮,他毅然徒步投入戰斗。所以當時北伐的一些將領,特別是孫中山先生,都知曉李濟深作戰勇猛,指揮有力。”
梧州市政協委員、梧州市博物館館長吳培赩接受人民政協網記者采訪(圖右)
吳培赩表示,1914年李濟深從陸軍大學畢業后就留校任教,當時很多聽過李濟深課的學員,后來成為國民革命軍的將領,“全國陸軍皆后學”的說法由此而來。廣東革命軍二次北伐的時候,孫中山先生還命李濟深做軍隊指揮。
從1923年起,李濟深歷任粵軍第一師師長,西江善后督辦,大元帥大本營西江辦事處處長,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等職,跟隨孫中山先生東征西討,積累了赫赫戰功。1924年,孫中山決定創辦黃埔軍校,李濟深被任命為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在吳培赩看來,當時孫中山先生在地方缺少援助人員,教資、物資不足,李濟深時任西江善后督辦,作為管理地方的重要官員,他統領大約廣西、廣東幾十個縣的軍權、財權、政權,曾創辦“西江陸海軍講武堂”,他把學堂里的學員、教官全部推薦過去,為黃埔軍校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大批基層軍事干部。“兩粵名將盡門生”就是這段經歷的寫照。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李濟深非常悲痛。同年,他倡議建造中山紀念堂。五年后,梧州城內建成了全國最早的一座中山紀念堂。
三次被蔣介石“開除黨籍”,矢志不渝促進國家統一
登上故居狹窄的木板樓梯,紀念墻上一幅李濟深攝于國民革命軍北伐前的照片出現在眼前。
1926 年7 月9日,北伐誓師暨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的就職典禮在廣州東教場舉行,李濟深任誓師典禮總指揮。7月14日,李濟深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上將總參謀長,兼任北伐軍后方留守總司令。吳培赩表示,完成孫中山先生的遺志,結束軍閥混戰,促進國家統一,是李濟深的夙愿。“所以他傾力推動北伐的進行。”
期間,李濟深指派第四軍副軍長陳可鈺統率第十師、第十二師和葉挺獨立團,所部在湖南戰場、湖北汀泗橋、賀勝橋擊潰吳佩孚軍精銳,攻克武昌后,第四軍被譽為“鐵軍”,名震大江南北。
盡管如此,作為功高位重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李濟深卻三次被蔣介石“永遠開除黨籍”。對此,吳培赩直言“導致這兩個人漸行漸遠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救國的思想之爭、路線之爭。”
“1929年的時候,蔣介石發動了蔣桂戰爭,李濟深先生致力于調停蔣桂矛盾。”吳培赩說,據了解,1929年2月,蔣介石以調停“湘案”的名義電邀李濟深由廣州北上南京。李濟深反對中央以武力相壓,主張和平解決,只身赴南京“鴻門宴”。“后來蔣介石以李濟深伙同李宗仁 、白崇禧‘分頭發難,謀反黨國’的罪名,將他軟禁于南京湯山,剝奪軍政大權,并‘永遠開除黨籍’,直到九一八事變后,迫于輿論壓力,蔣介石才釋放李濟深,恢復其國民黨黨籍。”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結束后,蔣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內”為由,將堅持抗戰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調到福建“剿共”。“這時李濟深先生不認可蔣介石的理念。”吳培赩說,“不抗日反而打自己人,他認為蔣介石是‘假抗日,真內戰,真獨裁’!”
1933年,李濟深發動福建事變,公開表達了自己“反蔣抗日”的政治主張。“在我看來,這是李濟深第一次以實際行動對抗蔣介石,自此以后兩人漸行漸遠。”同年11月,蔣介石再次將李濟深“永遠開除黨籍”。
道不同,不相為謀。“1937年‘七七事變’后,蔣介石被迫抗日,要求所有人不計前嫌地參加抗日,李濟深這段時期在國民政府里面任職,例如擔任軍事委員會桂林辦公廳主任。大家都是為了共同抗日的目的。”
李濟深在香港的家中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了和中國共產黨簽訂的《雙十協定》,悍然發動內戰。吳培赩表示,李濟深看透了蔣介石獨裁專制統治的野心,堅決反對內戰,最終導致了兩人關系的“決裂”。“這不再是國民黨內部的路線之爭,而是實現民族解放的理念之爭。之后李濟深便決定到香港組建國民黨民主派組織。”
而在1947年5月,國民黨中央以“有背黨紀”“詆毀政府”的罪名,第三次將李濟深“永遠開除黨籍”,并下令“全國通緝”。
北上途中,寫下“前進!前進!努力!努力!”
從1947年下半年開始,決定解放戰爭進程的主動權開始轉入共產黨人的手中。
在香港,李濟深加緊了建立統一的國民黨民主派組織的籌備工作。
1948年1月1 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立,李濟深作為民革主席發表了成立宣言。他認為,當務之急是爭取國民黨內部實力派投身到革命陣營中來,配合人民解放軍打倒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
當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提出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這一消息極大地鼓舞了各民主黨派,李濟深也倍感振奮。
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團結四方?對此,吳培赩頗有感觸:“彼時中國共產黨贏得民心已經是大勢所趨的現實。在共同建設新中國的理想下,中國共產黨建立這種新的最廣泛的政治協商和多黨合作的工作機制,讓各民主黨派合作在一起。在這一過程中,很多民主黨派人士輾轉到了解放區,看到人民當家作主,老百姓安居樂業,民主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他們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得到人民擁護的,中國共產黨是能夠領導新中國建設的,所以思想上有了更多改變,自覺地響應、擁護多黨合作。”
李濟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簽到
1948年12月27日,載著李濟深、彭澤民、柳亞子、朱蘊山、 茅盾、洪深等第三批北上民主人士的蘇聯貨輪“阿爾丹”號從香港啟航,目的地是旅順軍港。
在船上,熟人老友歡欣雀躍,共話未來。當1949年的元旦來臨,同船的茅盾準備了一個大冊子,請大家題字。年過花甲的李濟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提筆寫下了:
“同舟共濟,一心一意,為了一件大事!一件為著參與共同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康樂的新中國的大事!同舟共濟,恭喜恭喜,一心一意,來做一件大事。前進!前進!努力!努力!”
1949年2月25日,李濟深和其他民主人士成功到達北平,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起來。
那時,新中國的誕生就在眼前。
監制:譚明悅
策劃:李木元
統籌:宋寶剛 康亮
記者:張佳琪
攝像:宋寶剛 汪凱
主持人:易欣
后期:余妍
編輯:易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