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向發力的廣西實踐>委員建言
陳遠明常委:以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為載體推進民族團結進步
人民政協網南寧1月18日電 文化上有說頭、景觀上有看頭、休閑上有玩頭、購物上有買頭、餐飲上有吃頭……把握好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新機遇,有利于構建新時代鄉村共同富裕新格局。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期間,陳遠明委員表示,以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為載體,也是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的重要內容。
“文旅融合是推動民族團結有效抓手。” 陳遠明委員認為,近年來,廣西充分利用獨特的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海洋文化、邊關文化、長壽文化、民族風情等資源優勢,打造了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有效推動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助推民族團結進步。“但在資源配置、融合發展理念、文化元素挖掘、旅游體驗內容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文旅融合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方法和手段有待進一步豐富。”
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如何用好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陳遠明委員建議,應深化“文旅融合+民族文化”發展模式,堅持文化惠民的宗旨,以“壯族三月三歌節”“瑤族盤王節”“苗族蘆笙斗馬節”等民族節慶活動和“環江民歌”、仫佬族音舞境《妹耍去》、融水《苗魅》等民族文化文藝精品為抓手,廣泛開展各類民族元素文旅活動。舉辦基層群眾文藝會演、“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文藝精品進鄉村、民族特色演出等活動,在景區舉辦印象劉三姐、坐妹·三江、尋根黃姚、賀州壯族舞火貓等常態化演出,大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使豐富多彩的群眾文旅活動遍布城鎮、社區、農村文化陣地,吸引國內外游客到當地旅游,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全區各族群眾團結奮斗、自強不息、感恩奮進的良好局面,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推進民族團結進步。
“可開展民族民俗文旅推廣活動,結合傳統工藝、民族藝術等內容推出線上展示,通過線上線下推介民族民俗,讓社會各界人士共享民族文化大餐。” 陳遠明委員還建議,應深化“文旅融合+非遺傳承”發展模式,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統籌整合全區非遺名錄,全面啟動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加快建設廣西非遺特色小鎮。對侗畫、麒麟馬、侗族刺繡、瑤族服飾、瑤繡等“非遺”項目進行升級,提升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和感染力,有效解決非遺傳承和保護的問題。
“我區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紅色旅游資源,桂林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興安縣華江鄉高寨村老山界,百色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廣西省工委黃姚舊址等一直是紅色旅游的目的地。” 陳遠明委員認為,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產業,拓展開發星級鄉村旅游區、農家樂、休閑農業與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示范點品牌,挖掘紅色文化和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相交相融之處,可形成紅色產業,進而吸納當地居民、農民參與建設、參與經營服務,為當地各族群眾在“家”就業拓寬新渠道,拉動民族地區經濟消費,提升當地各族群眾收入水平,助推鄉村振興。
針對桂林、賀州、肇慶三市共同簽署的《共建“粵桂畫廊”合作框架協議》,提出了攜手共建面向世界的康養旅游休閑度假勝地,打造新發展階段東西部合作高質量發展樣本。陳遠明委員建議,以“粵桂畫廊”建設為契機,充分挖掘三市的文化旅游資源,推出桂林靖江王陵、桂林東西巷,賀州黃姚古鎮、賀州瑤族古村落“瀟賀古道入桂第一村”岔山村,肇慶古城墻、龍母廟等一批歷史文化精品旅游線路,塑造典型,點線面結合,打造一批文旅融合促進民族團結示范點,進一步豐富粵桂合作內容,推動粵桂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完)
編輯:付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