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統一戰線>要聞
河南焦作修武縣“四上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近年來,河南焦作市修武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采取“四上門”措施,著力全縣民族工作向縱深拓展,取得較好實效。
一、 政策上門送,惠民措施“零距離”
搭建政策宣講陣地。打造民族村街黨建美學綜合體,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納入紅色黨建品牌,依托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主陣地,講好黨中央關懷故事,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講好脫貧攻堅故事,增強各族群眾的“五個認同”;講好民族團結故事,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珍惜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組建政策宣講隊伍。組建支部書記、網格員、包片干部、志愿者為成員的宣講隊伍,實行領導干部帶頭講、宣講隊員上臺講、幫扶干部進家講,扎實開展政策宣傳宣講。目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宣講5次、送學上門30余人次,開展脫貧攻堅、掃黑除惡、疫情防控、安全生產、婦女權益保障法等知識講座4次,培訓群眾1200余人次,提高了各族群眾的法制觀念和政策水平。
二、 困難上門幫,走訪慰問“暖人心”
建立幫扶制度。建立“三必訪”制度,對困難家庭、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進行走訪慰問,把村委干部、黨員聯動起來,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同時依托扶貧項目、民政救助等政策為各族困難群眾上門服務,結合鞏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已完成149戶大走訪、大排查工作,讓困難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關懷。開展常態化服務。將走訪作為日常工作,切實把群眾“急、盼、難”的問題建立臺賬,明確時限,逐項解決落實銷號,實現“人到村中去,事在家中解”,在家中察民情、聽民聲、解民憂,發現、受理、處置一手抓,目前已解決道路垃圾堆放、電線短路、水管堵塞等問題13件,實現疫情防控個人防護知識戶戶知曉。
三、 矛盾上門調,優化服務“不斷檔”
按照“四色預警、分級處理”的模式,健全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消除安全隱患。線上建立管理體系。開通“民族團結服務熱線”,建立“管理聯系”微信群,制作“溫情聯系卡”,全面了解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確保困難反映第一時間受理,服務工作第一時間到位,具體困難第一時間解決。今年以來,線上組織化解糾紛3起,移交綜治辦、司法所等單位化解1起;線下開展治安防控。實行網格管理制,建立區域明確、職責清晰、全面服務、管理精細的網格服務體系,確保對轄區各族群眾做到服務“全覆蓋”。今年以來,開展治安防控、巡邏等服務20次;以村組為基礎,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開展“地毯式”摸排登記6次,做到底數清、數字準、情況明;不斷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長效機制,堅持實行重大節日、敏感節點等零報告制度。
四、 管理上門助,開創團結“新氣象”
便民管理組織上門。開展免費代辦服務,打造群眾便民服務中心,為困難群眾免費提供代交費、維修等便民服務,為各族群眾提供就業、就學、就醫、社保、法律咨詢等“一站式”利民服務,充分利用圖書室、廣播室、宣傳欄、微信群等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不斷豐富各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活動開展上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村村結對”和“村企結對”模式,建立定期聯誼制度,每季度舉辦各族群眾聯誼活動,開展黨建交流、鄉村振興座談會6次,開展各族聯誼趣味運動會、農民豐收節、送醫、送科技下鄉等惠民活動50余場次有力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實現了民族團結進步共建共享。
(河南省委統戰部供稿)
編輯:朱建華
關鍵詞:開展 服務 各族群眾 牢中 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