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從“三同”看鄉土中國
人民政協網1月29日電 作者:修菁
轉眼離開廈格村,馬上就至三年。時常拿起手機翻看那個時候的照片和影像,看到那里的鄉親、孩子們的笑臉,依然對他們十分記掛;看到第一書記的身影,心底再次升騰對他們的敬意。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說,只有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在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而中國有8億人生活在那里,作為肩負講好中國故事的新聞人,需要我們去讀懂生活在這里的他們的所思所想,需要我們的心與他們建立真摯的情感聯結,只有這樣,我們才算眼中有人民,筆下有百姓,我們的報道才可能為黨和政府提供社情民意,成為推動相關政策出臺的參謀助手。
“三同”活動讓我們有機會真正沉浸到鄉土中國,有機會去深度觀察中國最末梢治國理政細胞的日常運轉,去了解在那里工作的黨員先鋒隊如何工作,在那里生活的百姓的素樸愿景。只有了解了這一切,我們才算真正理解,為什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廣袤的鄉土能發生如此舉世矚目、令世界驚嘆的變化。
短短十幾天的時間里,兩張面孔讓我至今記憶猶新。
孟慶英書記是其中之一。工作中面臨如何顧“大家”與平衡“小家”時,我時常會想起孟書記的話。“作為急診科醫生,做第一書記我未必擅長,但是醫院需要有人去,作為黨員,我就要去。別的我不會,可以慢慢學,但我會搞衛生,我可以帶著村民先把村里的衛生搞好!”在她看來,一個村子的村容村貌,也反映了一個村子的精氣神兒。深度貧困村,村集體沒有什么像樣的產業。為了幫村民提升收入,孟書記帶著村民養的豬,到此前工作的醫院門口賣,當她的同事看到她親自上手,如“庖丁解牛”一般分割豬肉,十分驚訝:“老孟,你怎么成了屠夫!”
只有用雙眼去“看見”這些鮮活的場景,才更入心入腦,才觸發了我們作為新聞人身上強烈的職業責任感。我們要去講述這些工作在基層的優秀共產黨員群體,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這些可親可敬可愛的故事。我們要讓更多的受眾去了解,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在各自小而不小的工作崗位上,真心實意,身體力行,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三同”面孔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記的,還有一位,他叫蘭茂標,一個50多歲的廈格村村民。小學五年級文化的他,有著和普通村民不一樣的致富邏輯。
“政府讓干的事,跟著干,就沒錯。”當貴州省政協給廈格村種植油茶樹的扶貧項目,很多村民踟躕猶豫,當知道種三年后才能有收益時,蘭茂標沒多猶豫,就當了吃螃蟹的人。在他看來,政府讓百姓種油茶樹,其實是個長遠的營生,“等我們老了,不能出去打工了,在家門口看著樹,就有得錢賺!”聽到他的這番心里話,讓我想起初到廈格村,第一書記田自文的一句話,“我們給農民扶貧項目,當他們一時不買賬、不積極或有部分人又特別積極時,我們要耐心去聽聽農民兄弟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得知蘭茂標是村黨支部新發展的黨員時,我很想知道,黨組織在一個傳統農人心中,是一個什么概念。他給我的回答是,“當初讓我入黨,我不太知道。現在我清楚了,作為共產黨員,就是為人民服務的。”看,一個基層新黨員給我一個有著15年黨齡的“老黨員”上了生動的一課。
相信政府,肯干,不短視,有行動力,我在蘭茂標身上,分明看出了這位農民兄弟身上具有的,優秀人生所需要的很多標簽。這也是“三同”活動帶給我的,讀懂農民的全新視角。
鄉村振興要靠誰?在參加“三同”活動前,我曾做過多個和鄉村振興有關的報道,也在向各方求解。參加“三同“活動后,我對這一問題也有了新解:鄉村振興最終要靠,從那片鄉土生長出來的“蘭茂標”們。他們需要我們去尊重,去看見,他們是深藏在中國廣袤鄉土中土生土長的蓬勃力量。
我們的國家,正是由孟慶英、蘭茂標,這樣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由他們去創造,并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擁有愿意不計個人得失,
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有總激勵自己辦法總比困難多的人,有不輕言放棄的人,我們才能說,我們有信心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一定能實現。
“三同”十天,我們爬了山里十八彎,我們的腳、眼、腦、心、胃,都注入了鄉土味。我想,這種味道會成為持續滋養我們的黨性養料,它支持我們向前走得更堅定,筆下的家國,更接地氣。正所謂,一個村莊里的中國,我深愛她。
(注:作者于2019年4月前往貴州黎平縣開展活動)
編輯:李京
關鍵詞:中國 三同 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