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產業小鎮調查丨采訪札記:尋找鄉村振興里的“特色密碼”
這是2021年12月28日拍攝的重慶市忠縣新立鎮“糖果小鎮”項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黃偉 攝)
新華社重慶1月17日電 題:采訪札記:尋找鄉村振興里的“特色密碼”
新華社記者 王金濤、趙宇飛、吳燕霞
如今,很多縣、鄉鎮、村都有各自的特色產業,譬如各類水果種植、家畜禽養殖等產業,對農民擺脫貧困起著重要作用,但它們能否讓農民更富裕并有力地促進鄉村振興,卻沒有標準答案。
重慶忠縣新立鎮經過多年孕育,讓一顆柑橘實現了從橫向到縱向再到立體的“裂變”,讓小鎮不僅變得產業興旺、就業充分、生活富裕,而且更加整潔美麗、鄉風文明。一個老得不能再老的柑橘產業為什么能催生出一個“綠富美”的特色小鎮呢?記者發現了以下秘訣:
有特色,更要有品質。記者在種植大戶陳世瓊家中嘗到了鮮嫩多汁的愛媛“果凍橙”,入口即化,甜到心里,甚至可以直接插上吸管喝,輕松俘虜了我們的味蕾。這是忠縣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柑橘產業后,種植的柑橘品種之一。依托先進的種植和育種技術,新立鎮柑橘畝產突破2500公斤,比農戶零星種植增長一倍,并通過引進和自主研發,培育出早中晚熟優良品種體系。
有特色,更要有絕活。橙汁并不少見,但新立鎮生產的派森百橙汁與眾不同。為保證色澤和口感,柑橘從采摘到加工成鮮冷橙汁必須在24小時內完成,橙汁由于是“零添加”,必須存入密封袋冷藏。如今,派森百橙汁銷售到國內多個大中城市,并出口到日本、韓國。另外,柑橘被加工成果酒、橘餅、有機肥等10余種產品,真可謂“吃干榨盡”。
有特色,更要有“特色+”。游客來到“三峽橘鄉”,可一年四季在柑橘園采摘新鮮柑橘,體驗“明月春風聞花香、晨曦推窗咬果嘗”的橘鄉特色民宿;還可在柑橘品種博覽園觀賞大如西瓜、小如金豆的數百個柑橘品種,在橘藝手工坊親手榨一杯橙汁,帶孩子在“糖果小鎮”來一次甜蜜的童話旅行……無論是男女老少,恐怕都難以抵御這種吸引力。有了“特色+”,小鎮的產業就不再孤單,小鎮的面貌就會越來越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產業、最具活力的企業,以特色產業培育優質企業,以企業發展帶動產業提升。
新立鎮將柑橘產業的特色做到了極致,依靠企業帶動,不僅實現了產業鏈的全面擴展,還不斷擴大“農業+”,最后帶動小鎮整體發展。
將特色做到極致,需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定力。縱觀全國,不顧當地實際,“換一任領導換一個發展思路”現象并不鮮見,貪大求洋、生搬硬套,最終多以失敗告終。
黨的十八大以來,忠縣“一張藍圖繪到底”,始終將柑橘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打造,最終推動小柑橘不斷“裂變”。
將特色做到極致,需要“向創新要效益”的思維。“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同時,更要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不斷將現代科技融入柑橘產業,是新立鎮的重要法寶。
從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到“零添加”榨汁技術,從皮渣制作有機肥到提取橘皮苷,從全國柑橘大數據中心到集合“數據+電商+金融”三大平臺的“柑橘網”……新立鎮柑橘產業科技含量越來越高。
將特色做到極致,需要堅決貫徹中央戰略部署的執行力。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新立鎮要堅定沿著這個方向前行。
記者多次到忠縣調研時發現,當地將自身優勢與中央政策導向緊密結合,從“果凍橙”到派森百橙汁,再到“三峽橘鄉”,都是堅決貫徹落實農業供給側改革、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等多項戰略部署的典型案例。
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產品。新立鎮這顆柑橘的“裂變”沒有終點,它將繼續隨著時代變遷和技術進步,不斷釋放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產業 柑橘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