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碳中國 能源擔當>智庫>智庫
全國政協委員施衛東:提高能效節能降耗 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在推動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電網企業發揮的作用如何?高校和企業又將如何深化相關方面合作?記者就此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
記者:近年來,南通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國家電網公司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為重要任務,結合行業和企業特點開展“供電+能效服務”。您認為這對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有何促進作用?您對低碳校園建設有何期待?
施衛東:提高能效、節能降耗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措施。在能源消費側,建設能源互聯網可以打通各類能源網絡,推動分布式能源系統、各種儲能設施和各類用戶互聯互通、高效轉化,促進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從我了解的情況看,去年南通供電公司向社會發布能效服務十項行動,為南通市政府提供能源托管服務,成功落地省內首個新建醫院能源站——如皋第八醫院能源站項目,升級公共機構能源服務模式,實現醫療機構綜合能源服務“市-縣-鎮”三級醫院全覆蓋,值得肯定。
建設低碳校園、鉆研低碳科技是高等院校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南通大學正與供電企業對接,圍繞學校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充電樁建設、全電廚房建設、體育館及食堂中央空調系統、宿舍分體空調建設、生活熱水系統建設、配電房智能運維等綜合能源項目開展洽談,推動建設低碳校園,共同助力新南通現代化建設。
記者:南通市加快建設“一樞紐五城市”,提出發揮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支點作用。國家電網公司持續加強長三角地區電力互聯互通,推進區域供電服務率先實現“跨省一網通辦”,您對供電服務有何感受?
施衛東:隨著南通市政府提出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目標,“十四五”時期南通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迎來關鍵期,南通正以交通一體化帶動區域一體化。城市發展,電力先行。在南通,供電公司結合重要交通樞紐工程用電需求,研究提升電網供電能力方案,提前布局重點項目建設。
從當前來看,實現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長三角一體化的重點。供電服務“跨省一網通辦”在長三角區域的試點開展,讓企業辦電更便捷,也讓長三角地區營商環境更優化,促進了區域內工商業企業的自由流動。這些年,我也感受到供電服務在不斷完善和優化。據我了解,供電公司在全市政務中心設置了16個辦電窗口,并通過“南通百通”APP實現客戶多渠道辦電。此外,供電公司的有關業務系統還與市工改系統互聯互通,完善了基本信息推送功能,為企業辦電提供了便利。這些都是供電公司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實際行動。
記者:我國仍處在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能源消費總量還將保持剛性增長。近日,國家電網公司辛保安董事長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堅決扛牢電網責任 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出將做好電源并網服務和科學調度,充分發揮大電網優化資源配置的平臺作用,同時配合政府強化電力需求側管理,保障電力供應平穩有序。您對此有何評價?
施衛東:“十四五”時期,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電網作為新能源消納的關鍵環節和基礎平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需要電力系統在發輸變配用各環節銜接順暢,在源網荷儲各側協同高效發力,使各類能源在更大范圍內開發、配置和利用成為現實。
在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過程中,國家電網公司率先發布“雙碳”行動方案,統籌兼顧能源保供和轉型發展,并提出具體舉措,體現了央企擔當。南通地區有較為豐富的新能源資源。希望電網企業一如既往地做好新能源并網服務,進一步優化電網規劃,提前開展新能源項目接網消納研究,提升電網消納能力,滿足南通地區能源清潔低碳轉型需求。
記者:您認為推動校企合作對于培養高端人才、培育更多原創成果有何助益?企業和學校間應如何銜接配合,進一步打通產學研用創新鏈條?
施衛東:高校是原始創新的主體,是創新生態中人才流、技術流的源泉。企業是創新資源配置的主體和技術創新活動的主要組織者。校企合作有利于推動高校創新供給側與產業發展需求側緊密對接,促進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一方面,高校與企業合作可以整合校內外優質產教資源,突破傳統學科間界限和專業人才培養的阻礙,培養一批新時代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企業參與高校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為高校提供科研創新的課題和要素支持,構建起高校與產業、行業、企業多元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不斷提升原始創新、基礎創新、集成創新和協同創新的能力。
深化產教融合,打通產學研用創新鏈條,校企間可以圍繞三個方面深化合作。一要強化科技創新支持。高校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及地方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現實需求,主動策應產業轉型升級和高新技術發展,形成鏈式產業創新體,加快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轉化。二要強化創新平臺建設。高校應主動參與重大創新平臺、新型研發平臺、創新服務平臺等創新創業載體建設,積極發揮原始創新的主體作用,多出創新成果,為企業發展集聚更多核心競爭力。三要強化人才交流互動。高校要調動科研人員主動對接產業、企業需求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將更多論文寫在江海大地上,寫在工廠車間里,寫在新技術新產品中。
編輯:羅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