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兩會內蒙古代表團駐地參加審議。這是他每年一定要來的地方,因為他是本屆全國人大內蒙古代表團的代表。
會場氣氛因為他的到來格外熱烈,不時傳出陣陣掌聲、笑聲。
其實,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少數民族地區,牽掛最多的也是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鄉親們的日子過得怎么樣。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會見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干部群眾代表提出:“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這是一個只有6900多人口的少數民族。
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在各種場合多次說過這句話。
2021年4月,他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考察時提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這是一個1572萬人口的少數民族。
之后,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各種場合多次說過這句話。
很多外國友人好奇:當今世界,民族地區沖突不斷,戰火愈演愈烈,而中國有56個民族,卻沒有突出的民族問題。為什么?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2018年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說:“在選舉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時,黨中央提出,中央領導同志應選擇老少邊窮地區參加選舉。我選擇在內蒙古自治區參加選舉,表達了黨中央對民族邊疆地區的重視,體現黨中央加快推進欠發達地區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
為什么?因為,這些地方是“少數”。作為黨的總書記和國家主席,他要特別面對面地聽到“少數人”的聲音。
每年的兩會,天安門廣場前都非常“好看”,就像一個大型的“時裝秀”,各民族的代表、委員這時都要穿上自己的民族盛裝一起來共商國是,引來媒體攝影記者的關注。
了解中國民主政治情況的人都知道,全國人大有個專門委員會,叫民族委員會;全國政協有個專門委員會,叫民族和宗教委員會。此外,在全國政協34個界別中還有個少數民族界,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委員,雖然他們加起來的人數只占全國總人口的不到10%。
這種政治設計堪稱政治史上的偉大創造。
其中涉及民主政治中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多數與少數的關系。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有“少數人”擔心,在中國這樣一個工人、農民占多數,漢族占多數的國家,如果簡單按照普選的方式,按照人數來選舉和表決,結果可想而知。后來,在選舉人民代表的過程中,中共中央非常重視各黨派各民族代表人士所占比例。而人民政協在完成了代行人大職能的歷史使命之后,作為統一戰線組織、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繼續存在和發展,更是體現了這一項原則——尊重多數,照顧少數。由此,中國逐漸發展起兩種民主形式——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的重要協商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日益發揮出勃勃生機。
實際上,多數和少數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3月4日,第24屆冬殘奧會與中國兩會同一天開幕,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百忙中悉數出席,表現出對殘疾人體育事業的高度重視。那么,中國有多少殘疾人?8500萬。
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國共產黨向貧困發起攻堅戰的時候,中國的貧困人口有9000多萬。
也許在14億人中,這只是小數點之后的數字,但是,放到國際上卻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搞社會主義,就是要讓各族人民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政治設計的背后體現的是執政黨的價值理念和政權的本質屬性。
2021年7月1日,天安門廣場上歌聲如潮,紅旗招展,人群如海。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凝望。他再次強調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之后,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他又深刻闡述:“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
僅在過去的一年,從快遞小哥和網約車司機的權益保障,到中小學生全面落實“雙減”,從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到加強黃河生態保護,中央政府各部門共采納上一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提出的意見建議4300多條,出臺各項政策措施1600多項。
清華大學客座教授、長期報道美國政治新聞的里克·鄧納姆說:“如果把中國和美國相比較,最重要的區別是代表的廣泛性。在美國,參政議政者更多的是律師、醫生、大公司總裁等,而在中國更多的是工人、藍領工人,或者是農民、鄉村人口,或者是一般管理人員。”
因為“一個都不能少”,所以,少數和多數,發生了“逆轉”。中國是真正做到了民主的“全覆蓋”。
因為“一個都不能少”,所以,人民,包括“少數”群體,他們知道誰真心對他們好,誰真心為他們辦事。
2018年1月30日,習近平在內蒙古自治區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全票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藏族、苗族、東鄉族、白族、朝鮮族……這些少數民族和全國人民一樣,很多人在家里掛起了他的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