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尋寶、鑒寶、護寶”是新時代醫藥文衛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2020年、2021年,關于非遺傳承保護議題我連續2年上交提案,不僅得到100多位委員的聯名支持,社會反響也很強烈。”全國政協委員王宜表示,2020年,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委員會成立,2021年提案答復“將按計劃適時開展傳統中醫藥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存續狀況評估”,中醫藥非遺項目工作取得一定進展。
通過走訪多位非遺項目傳承人和民間中醫,聽取意見之后,王宜呼吁盡快開展專項調查,切實做好保護工作。
在調研中,王宜發現,目前仍存在政府對非遺項目普查力度不夠,項目申報、獲批非常困難;保護觀念落后,資金技術不足;與保護相關的系列問題得不到系統性解決等問題。查閱相關資料,以非遺傳承人為例,王宜將中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與傳統表演藝術傳承人做了對比。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數據顯示,10類項目非遺傳承人共計3068人,其中,中醫藥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31人(2021年提案答復函中為132人),占比4%;傳統表演藝術類傳承人1668人(曲藝傳承人207人,傳統音樂傳承人380人,傳統舞蹈傳承人298人,傳統戲劇傳承人783人),占比54%。二者人數相差12.7倍。
2020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末,全國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68.3萬人。中醫藥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占中醫執業醫師1.9/10000。2020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末,全國藝術表演團體從業人員43.69萬人。傳統表演藝術類傳承人占表演藝術工作者38/10000。二者在各自從業人員中的比例相差20倍。
截至2020年末,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347.5萬人,占14億人口96/10000;全國藝術表演團體從業人員43.69萬人,占14億人口3/10000,二者相差32倍。
因此,王宜建議,加快推進中醫藥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專項調查工作,盡快摸清中醫藥非遺項目“家底”,避免文化遺產流失。要查清中醫藥相關項目數量、種類、地域分布、所屬民族、消失或失傳的情況等信息,做好統計工作。規范調查、建檔、研究、傳承、弘揚等方面的保護工作,同時要加強工作開展中的監督機制,確保工作保質保量完成。同時,要增加國家級、地方各級傳統中醫藥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數量,也要增加地方各級中醫藥非遺項目。
“此外,需要強化項目監督機制。”王宜介紹,國務院已制定“國家、省、市、縣”4級保護體系,2020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末,全國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2455個,從業人員16444人。監督工作成效不明顯,項目立項、結項檢查工作不能浮于表面,要責任到人。對項目存續情況、資金使用、政策落實、傳承推廣等方面情況需要全面監督,確保項目從批準起,全生命周期的“保護”。鼓勵民間團體參與項目管理和監督。同時,還要加強專項資金使用監督,加強資金劃撥、開支、審計等相關監督工作。(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