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 王金晶)近年來,“第一時間”幾乎被運用到政府等相關部門重要工作匯報、重大事件報道、突發事件解決等各方面,如政府總是“第一時間”趕赴災區開展救援、“第一時間”發布重大新聞、“第一時間”解決好信訪工作、“第一時間”介入調查、“第一時間”化解矛盾、“第一時間”公布中央財政預算等。
司空見慣的“第一時間”引起全國政協委員、民盟遼寧省委會副主委李萌嬌的注意,“很少有人去思考這個概念本身的意義。‘第一時間’是什么概念呢? ”為此,她專門查了字典,“綜合《現代漢語詞典》《新華新詞語詞典》等工具書中的解釋,‘第一時間’應該是指事情發生后的最早時間。”
李萌嬌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第一時間”被頻繁運用,初衷是以此提高政府公信力,突顯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但是“第一時間”的濫用,使受眾產生疑惑:“第一時間”是否被用于掩蓋政府涉事部門或者領導對于時效落后、處事落后的“不作為”行為。
為維護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公信力,更好監督相關部門處置工作的及時性,李萌嬌建議:政府公布信息或者匯報時,要體現客觀性、真實性和時效性,規范使用“第一時間”;領導干部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慎用“第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