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 李木元)慢阻肺是嚴重影響我國國民健康的公共問題之一,我國慢阻肺死亡人數居全球首位,僅次于心腦血管病和癌癥,給社會和患者帶來了沉重負擔。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專家學者共同呼吁:應盡快將慢阻肺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提升全社會對于慢阻肺的疾病認知,增強基層衛生機構呼吸疾病體系建設,督促基層醫療機構配備便攜式肺功能儀,迅速普及肺功能檢查,同時開展培訓,提高基層醫務人員預防、診斷、控制、治療、康復能力,從而真正實現慢阻肺防診治水平的提升,惠及廣大患者。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31日,中國40歲及以上人群慢阻肺高危人群占比20.51%,患病率為13.7%,總患病人數近1億。慢阻肺在我國單病種死亡率和疾病負擔中排名第三,是與糖尿病、高血壓等量齊觀的重大慢性疾病,特別是慢阻肺急性加重,會導致患者肺功能進一步下降,從而增加死亡風險,所需檢查與治療費用也水漲船高,對患者、社會及國家造成極大的經濟負擔和衛生資源消耗。
與慢阻肺所表現出的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社會經濟負擔極不相稱的是,我國慢阻肺防治面臨著低知曉率、低診斷率、低規范治療率的現實挑戰。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認為:“僅有不足3%的慢阻肺患者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患者可能認為自己僅僅是感冒、咳嗽,或者是慢性咽炎,而慢阻肺疾病的公眾知曉率不足10%。與此同時,廣大基層醫務人員對于慢阻肺的危險因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和健康危險認知不足,更加缺乏早期干預的意識,大部分患者在初診時已屬于重度甚至極重度慢阻肺,這些都導致了目前慢阻肺防控現狀不盡如人意。”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老百姓的健康管理緊密相關,大多數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開展一般都在基層醫療機構,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農村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等等。慢阻肺的首診主要發生在基層,同時基層也是慢阻肺管理的主戰場。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中國基層呼吸疾病防治聯盟執行主席遲春花表示:“將慢阻肺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可以極大提升慢阻肺基層整體防治水平,這樣患者就可能在家門口,由基層醫療機構負責首診、長期管理,同時在病情需要的時候和上級醫療機構形成雙向轉診、疑難疾病指導以及出院以后的社區管理,從而大大推動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結果的改善。“
近年來,我國北京、寧夏、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等地也已開展慢阻肺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點工作,通過舉辦線上、線下疾病管理知識講座和肺功能操作的培訓和考核;推進慢阻肺常規用藥在基層醫療機構的配備等方式,使肺功能檢查在基層的普及率、慢阻肺篩查及基層轉診率大幅提高,提升了該地區慢阻肺分級診療和長期管理水平,對慢阻肺防控體系建設和基層防治水平的提升具有借鑒意義。
與糖尿病、高血壓這兩類慢性病一樣,慢阻肺也需要長期用藥、隨訪管理、康復治療,因此,將慢阻肺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可以增強基層衛生機構呼吸疾病體系建設,提高基層醫務人員預防、診斷、控制、治療、康復能力,以切實滿足基層百姓的醫療需求。
中國藥科大學國家藥物政策與醫藥產業經濟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邵蓉教授建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直接影響到患者診療服務的獲得感,因此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包括普及肺功能檢查,開展慢阻肺社區高危人群篩查,為基層醫生篩查、診斷和管理慢阻肺患者提供必備的‘武器’;加強對基層醫務人員的培訓,使他們能夠真正把患者管理起來;做好疾病科普,讓患者承擔起健康第一責任人的重任;最后是根據我國國情盡可能將臨床治療效果好、經濟性評價好的治療藥物更多地納入基藥目錄和醫保目錄,切實提高慢阻肺患者的藥物可及性,只有這些工作都做到位、做扎實,才能提高基層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就醫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