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 孫金誠)
從一個擺攤賣羊肉串的小商販,到擁有兩家商貿公司,每年僅新疆優質林果產品的出口額就達到700萬元。
從一個外來務工人員到天津市唯一的維吾爾族政協委員、天津市新疆商會副會長、天津市外來務工人員十佳模范、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
她就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維吾爾族婦女阿依木汗·烏斯滿。
2021年4月9日,全國政協召開的“推動民族地區多渠道就業”雙周協商座談會,阿依木汗·烏斯滿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創業就業者代表,應邀參加此次會議,并講述了自己融入城市的經歷。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對于民族地區而言,就業不僅關系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更關系到民族團結、邊疆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族地區就業工作,強調要“切實把這個民生頭等大事抓好”。
在黨中央關心關懷、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下,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民族地區就業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就近就地就業和返鄉創業人數逐年增加。但由于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民族地區就業還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需要持續用力推動解決。
2021年,全國政協將“推動民族地區多渠道就業”列為雙周協商座談會議題。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組織委員赴甘肅省、天津市開展專題調研,為會議更好地建言資政、凝聚共識打下了堅實基礎。
“當初我從新疆來到天津可謂是‘兩眼一抹黑’,連普通話都說不好,那時可不敢想會像今天這樣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分子。”在天津工作生活30年的阿依木汗·烏斯滿,對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有著切身感受。
1991年,24歲的阿依木汗·烏斯滿和丈夫懷揣3000元來到天津。初到異地,為了生活,夫妻倆只能從賣羊肉串開始,吃了不少苦頭。暖心的是,當地相關部門和一群熱心的陌生人給了他們很多幫助。“同住在小胡同里的大媽拿出自家爐子,幫著我生火做飯;一位天津大爺主動騰出一處小平房,讓我們在門前搭個門臉做生意;轄區派出所保護我們正常經營,工商部門和街道辦事處幫助我們建立了合法經營的固定場地……”阿依木汗·烏斯滿深有感觸地說,“沒有黨和政府的支持,就沒有我的今天。”
在這些人的幫助下,阿依木汗·烏斯滿的生意越做越順,三年就積累了上百萬資金。在生意越做越大的同時,她也把天津當成自己的家鄉,盡己所能,回報著這座城市:十幾年如一日地供養濱海新區一對喪失勞動力的夫妻;不遺余力地幫助那些從新疆來天津的務工人員;積極搭建橋梁將新疆特色產品銷往天津,幫助家鄉群眾脫貧致富……
阿依木汗·烏斯滿付出也得到了回報,2003年,阿依木汗·烏斯滿一家正式在天津安家落戶。2014年和2019年,她兩次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2015年她當選天津市政協委員,成為天津市唯一的維吾爾族女政協委員,開始在天津這個第二故鄉參政議政。
據了解,圍繞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加強民族團結、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等問題,阿依木汗先后提出提案30件,提出各類意見建議近百條。
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30年前遠足而至的異鄉天津,如今已是阿依木汗·烏斯滿的第二故鄉。她說:“我是新疆人,也是天津人。我熱愛我的家鄉,也熱愛第二故鄉天津”。
阿依木汗·烏斯滿的打拼經歷就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一個縮影。
在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圍繞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阿依木汗·烏斯滿結合平時工作的所見所思,建議進一步發揮社區作用,努力在勞動就業、子女入學、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方面讓民族地區的勞動者享受城市均等公共服務,同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就業技能培訓。
“要努力把就業技能培訓,貫穿于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的全過程。”阿依木汗·烏斯滿呼吁,要進一步完善就業技能培訓機制,建議由人社部門牽頭,定期梳理轄區內就業技能培訓資源布局,全面了解和掌握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技能培訓需求,有針對性地設立一定數量的、有特色的就業技能培訓點,進一步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政策法規、就業創業指導等培訓,幫助他們強化就業技能、提升維權能力、轉變經營理念、樹立就業信心,盡快融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