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 魯雅靜) “‘十四五’規劃將生物育種列入需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前沿領域,我國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及其產業化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全國政協委員霍學喜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生物育種是農業科技領域最具引領性和顛覆性的戰略高新技術,圍繞搶占未來農業技術制高點和發展主動權,發達國家及跨國公司高度重視生物育種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創新。”霍學喜表示,中國應該聚焦應對全球生物種業競爭,確保種業安全及持續競爭力,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及農業安全,實現農業資源、農田生態、農業環境可持續發展,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加快實施生物育種重大科技計劃、建設生物育種國家實驗室,打造農業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生物育種科技強國建設。
“然而,生物育種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產業化政策不匹配、體制機制難以適應新業態,生物育種技術及產品監管效率低。”霍學喜建議,針對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和智能設計育種等前沿技術,需要在現有管理條例基礎上,完善相關安全評價的技術指南和產業化應用的管理規程。“特別是應該針對轉基因產業化配套法規滯后、產業化進展緩慢問題,在農業農村部已經發布的安全評價、進口管理、標識管理、加工審批規章的基礎上,增加和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轉基因種子生產管理辦法。”
他還建議,針對轉基因衍生品種審批程序簡化、轉基因品種的標識修訂、除草劑殘留限量標準、抗性治理庇護所制度、轉基因成分低水平混雜赦免等問題,研究制定相關法規和配套措施。
霍學喜還提到,目前生物育種產業化也面臨缺少企業主導型的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和品種創新平臺,種業企業在整合種植資源、集成技術、聚集人才和資金方面乏力等問題。對此,他建議培育企業主導型產業化平臺,以營造有效市場環境為基礎,以創建裝備先進、研發能力強、市場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一體化種業企業平臺為目標,推進降低生物技術品種研發監管成本、縮短監管周期,保障生產領域及時獲得低成本、多種優良性狀的品種;改進市場監管的透明度,為新品種研發提供清晰、可預測、有效監管途徑,促進低風險基因工程品種推廣;簡化低風險生物技術品種上市的監管程序,確保生物技術品種得到迅速審查、獲準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