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李京)“古建筑凝聚著先人智慧,承載著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祁志峰呼吁,應加強我國古建筑的消防工作,確保古建筑的消防安全,保護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祁志峰委員表示,引起古建筑火災的主要原因在于燒香祭祀的傳統。“部分寺廟建筑同屬宗教場所和旅游景點,去寺廟燒香祈福、燒香祭祖是許多群眾世代沿襲的傳統。”但祁志峰委員在調研中發現,絕大部分寺廟古建筑多為磚木結構,耐火等級低,達不到當下消防安全需要,祈福祭祖環節一旦不慎引發起火,如未得到及時處理將擴大成火災。
如何降低引發古建筑火災的安全隱患,確保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祁志峰委員說:“隨著技術的進步,市場上已經涌現出能夠替代焚香等傳統祭祀用品的科技類產品,既能滿足實際使用需求,又能很好地降低古建筑的火災隱患。”祁志峰委員建議相關部門可專門成立小組,推動真正從源頭上降低安全隱患。
同時,祁志峰委員向記者介紹,“自然災害也有可能引發古建筑火災,現有的古建筑一般都安裝避雷針、避雷網用作防雷保護,但不少設施由于損壞嚴重很難發揮出作用。此外,還有許多古建筑未安裝避雷裝置,或單體建筑防雷接地之間沒有作統一協調,因此也易造成火災事故”。
針對這種情況,祁志峰委員建議嚴格各項安全管理制度,落實消防巡查措施。“古建筑內的用火、照明用電、包括香火爐的設置必須符合防火安全規定,其他電器設備的安裝須經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并嚴格執行電氣安全技術規程。古建筑還應盡可能都安裝防雷裝置,落實防雷措施。”
“由于大多數古建筑受地理位置和客觀條件的限制,發生火災后,不能完全依靠消防隊趕來撲救,還必須完善自身的消防設施。”祁志峰委員建議:“城市中的古建筑可利用市政供水管網,安裝消火栓,配置消防滅火器材;郊野、山區中的古建筑應修建消防水塔、消防水缸,保證消防應急用水;天然水旁的古建筑還應修建消防碼頭,供消防車停靠汲水。”
“對古建筑進行防火技術處理也能夠降低發生火災概率。對古建筑的主要木質構件表面涂刷或噴涂防火涂料,造成一層保護性的阻火膜,能夠阻止火災迅速蔓延;盡可能地解決防火間距和分隔,可按具體情況建立防火墻;同時,在不影響古建筑景觀的條件下地修繕消防車道,也利于火災撲救。”祁志峰委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