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統一大市場 暢通大循環
——圍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委員與業界人士積極展望
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外發布。圍繞《意見》的諸多細節,全國政協委員和業界人士進行了解讀展望。
加快發展統一資本市場:
助推分配公平和共同富裕
《意見》強調,加快發展統一的資本市場。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國泰君安國際董事會主席閻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做了詳細解讀。
針對目前存在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和痛點,閻峰表示,統一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依法發展動產融資,打破不動產抵押融資占比過高的現狀:一方面可以盤活企業和家庭資產、提升融資規模,增加流動性供給,另一方面也可降低金融機構對房地產價格波動的敏感度,降低土地、房產在生產要素中所占比重。
針對支付、結算、清算、征信、信用評級、交易所、金融機構、消費金融等領域存在的問題,閻峰表示,強化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與統籌監管,統一監管標準,健全準入管理,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建設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提升金融市場的效率,降低社會資金成本。
針對區域性股權市場“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等痛點,閻峰表示,選擇運行安全規范、風險管理能力較強的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展制度和業務創新試點,加強區域性股權市場和全國性證券市場板塊間的合作銜接,可以豐富資本市場的層次,便利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融資,提升資本流動性,促進區域發展平衡;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促進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完善促進自主創新成果市場化應用的體制機制,支撐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
針對企業債市場、公司債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之間獨立運行、缺乏互通機制的痛點,閻峰認為,要推動債券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債券市場要素自由流動,打造統一、便利、高效的債券市場。
針對企業痛點,閻峰認為,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推動金融機構提供直達各流通環節經營主體的金融產品,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推動擴大就業。
針對互聯網、金融、數據、科技、物流等領域的痛點,閻峰表示,在加強服務、提升資本友好性的同時,要加強監管和立法,堅決懲治腐敗行為,依法落實反壟斷執法,為資本設置“紅綠燈”,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為中小企業生存發展、擴大就業、促進創新、公平競爭、充分開放創造條件,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優化資本資源配置,促進共同富裕。
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
從資源、資產到資本,路徑已漸次清晰
《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市場。業界認為,只有不斷推進要素市場改革和金融創新,才能充分挖掘和釋放數據要素蘊含的巨大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數據要素的價值化演進。
那么,這個目標該如何實現?
“我想用房地產要素市場改革作為對比來說明。”談及此,北京金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范文仲這樣說。
20世紀90年代中期,范文仲曾在財政部工作,平日住的就是集體宿舍。“當時中國還沒有房地產市場,企業和公務員住房都是分配制,沒有產權,每月租金也很便宜。同時期中國城市家庭的主要資產為儲蓄存款,多數在幾萬元,少數能達到幾十萬元。那會兒我到美國留學,看到耶魯大學教授的房子都是幾十萬美元的價格,心想,以當時國內家庭的收入水平,根本負擔不起。但從1998年開始,國內推動房地產改革,房屋被明確了產權,房地產市場由此發展起來了,房屋從公共資源便成了個人和家庭的資產,再加上金融工具的創新,大家可以將房產進行信貸抵押后用于消費了,這徹底改變了國人的財富水平和資產觀念。”用范文仲的話說,現在再回頭看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的房子,那種強烈的差距感已經消失,而巨大變化背后推手,即要素市場改革所釋放出的巨大能量,這種要素市場的改革也為中國經濟成長賦予巨大的推動力。
同理,范文仲認為,建立確權制度,發展交易市場,探索金融創新,實現從原始數字資源,到數字資產,再到數字資本的價值跨越,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目標和服務新經濟的重要實現途徑,這同樣可以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強大的資本來源。
談及未來數據交易平臺的發展,范文仲認為有三大方向:一是由數據交易平臺發展,拓展到整個中介服務體系的發展;二是從單純數據交易擴展到算力、算法交易,拓展到數據衍生品及數字資產的交易;三是從數據價值的等量交換,擴展到金融價值的放大創造。
結合數據交易平臺建設的未來所需,范文仲提出了3條具體建議。
一是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法規立法出臺:首先要推進制定全面數據和數字資產權屬保護制度;其次要制定公開、公平、透明、高效的交易制度;再次要推動監管介入,通過建立監管制度保證數據合法、合規、安全應用。
二是發揮數字經濟領域中介機構作用,鼓勵數據中介行業發展。隨著數據法規越來越嚴格,合規成本越來越高,中小企業需要更多的數據托管機構為其把握數據合規關口。
三是鼓勵數字交易平臺創新發展。“未來,數據交易平臺需要頂層規劃、統籌建設。交易所地區應具備數據資源富集、應用場景豐富廣闊等條件,同時承建的企業應選擇有數據管理經驗、具有社會公信力的企業。數據交易可以先試點,成熟后逐步推開。有了合規的交易所之后,我們希望在一些地方做出有益的嘗試:比如開展數據托管試點;比如支持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北京數據跨境服務平臺在監管指導下開展數據跨境流動服務工作;再比如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審慎推進數字資產金融創新。”范文仲表示。
完善標準和計量體系:
統一標準,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精細化分工
《意見》強調,完善標準和計量體系。對此,曠視科技CEO印奇認為,互聯網的前幾波浪潮,讓我們實現了人與人、人與物的有效連接。接下來,人們將大踏步地進入到物聯網時代,智能化將成為核心生產力。而人工智能(AI)的技術也將滲透到云、邊、端和應用的方方面面,與物聯網(IoT)進行深度融合。
“今年是曠視科技走過的第11個年頭,過去10年,在全面擁抱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的同時,我們也在不斷推動自我更新,在產研重構、供應鏈重構和銷路重構方面實現突圍。”印奇同時表示,現有人工智能物聯網領域的生態開放度還遠遠不夠,人工智能物聯網實施起來還較為復雜,從最早期的前端、上游的芯片、傳感器到最下游的集成解決方案,沒有哪家企業能夠提供閉環價值,因此大家呼喚產業鏈上下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標準統一、精細化分工。“有的公司會適合去做上游,有的公司會適合去做解決方案,還有很多公司可能適合在中間的技術鏈條里面提供真正有價值、高技術含量的定位。換句話說,人工智能物聯網能容納很多企業,大家知道自己的長短處,而且堅信只有連接成深度的、大大的產業鏈,每個人在產業鏈里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一件事情,生態才能更快、更繁榮、更健康地發展起來。”印奇這樣表示。
而在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惠敏看來,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項系統性的大工程,只有標準規則先行,才能奠定市場發展的基石;只有設施互聯互通,才能提升市場運行效率;只有要素和資源充分流動起來,才能為經濟注入活力。
“《意見》全文7000多字,共出現了34次‘全國’,68次‘統一’,49次出現了‘大’,43次出現了‘強’。用最簡單的話來形容,其實就是上面這四個詞匯的組合,就是要全國統一,大、強:‘統一’主要說的是市場,包括國內的貿易市場、生產市場、物流市場,所有涉及商品、買賣的各個環節,將實現壁壘打通、統一流通;‘大、強’主要是說做大做強國內的市場,將全國的市場徹底打通,統一為一個標準,凝成一股力量,將成為今后的重要任務。”田惠敏這樣說。
編輯:秦云
關鍵詞:全國統一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