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守望華夏 使命擔當>聚 焦
初讀董配永
出京城,西南行約80公里,車至山腳下,著名景區“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映入眼簾……
緊鄰景區便是華夏董氏實業集團上方山基地所在,這里也是集團的有機農場之一,我即將在這里開始新的征程。
步入上方山基地一號院,對面的幾塊宣傳板赫然醒目,“董氏經營理念”牽住了我的眼球。
傳承低調淳樸、勤儉節約的家風
板上寫道:“秉持天無棄物,道法自然的法則,強化資源憂患、節能低碳意識,堅持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理念,傳承低調淳樸、勤儉節約家風?!溆馈?/p>
天無棄物,道法自然,什么人才會有這樣異于他人的企業理念呢?
初識董配永,與我想象大相徑庭。他衣著極為簡樸,粗布衣衫,甚至有些陳舊,面色略顯黑瘦,目光銳而不傷,深遠堅毅,道骨仙風,這著實出乎我的意料。
“見你們,我需要收拾一下?!彼L趣地說。他的確太簡樸了,簡樸得超出了我的想象,讓我無法把他和一個大企業家的形象聯系在一起。
初始,感覺他話語不多,但分享起董氏循環經濟理念時,便滔滔不絕了。他順手拿起一個舊杯子引出話題,這杯子,如果扔掉就變成了廢物,循環利用起來,一只杯子就會變得博大。它裝滿水,送給饑渴的人,就能滋潤生命。
說起水,在董氏集團那是一滴都不能浪費。洗臉水、洗澡水用來洗衣服,洗衣服水用來拖地,拖地水用來沖廁所,洗菜水用來澆菜地,把水再還給大地,滋養新的生命,環環緊扣。
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而浪費是無限的,一盆水映射出人類生存的大問題,當我們看到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我們的眼淚時,將悔之晚矣!
“世上任何東西都是有生命的,天無棄物?!彼慨斖葱牡負焓捌鹑藗儊G棄的垃圾,常常這樣說。他不停地撿拾,一個個塑料袋、一個個礦泉水瓶子……從北國廣袤的黑土地到崛起的新唐山,從秀美的江南到綠色的海南島……無盡的廢棄物,被他和他的團隊撿拾起來,按屬性分類再利用。
來到集團總部頂樓舊物展覽廳,視覺顛覆了我的想象。這里的舊物琳瑯滿目,瓷器、竹簍、衣物、螺絲釘、書籍,大大小小,應有盡有。
董配永說,如果每個人都不丟棄垃圾,更多的人融入撿拾垃圾的隊伍中,世界將會變得更加清潔,更加富有,更加文明,綠水青山,才能可持續發展。
一片有機田地的深意
午飯后,去基地農田里走走。青山環抱,鳥語花香。田野里微風拂面,青菜和花草的芳香融在一起,馨香馥郁,沁人心脾,令人想起童年的味道。
走著走著,一塊麥田映入眼簾,麥子正在抽穗,麥芒直指天空,綠油油如詩如畫,眼前景象向我們昭示,這里已是生機盎然的夏天。
基地農工在整理菜園,湊過去與他們聊了起來。他們說,這里的菜地,不上一點化肥農藥,都是農家有機肥。就是菜葉上生蟲子,都是人工捕捉。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發展有機農業,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才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健康民族的必然選擇。董配永如是說。
次日早上,在職工食堂吃早餐,正趕上做豆腐,便喝了一碗豆漿。那濃濃的豆漿原味,令人滿嘴生香,直入腹中,回味無窮。這讓我想起了頭一天來到基地前,在一家小店喝的豆漿,索然無味。基地飼養的豬馬牛羊雞鴨鵝狗,也都享受著上蒼賜予的天然飼草飼料。無農藥,無污染,純綠色。
在報紙上,看到一幅新聞照片,他笑得陽光般燦爛,他在為多所學校的孩子們捐贈綠色有機面粉、大豆、豆油等系列食品。他希望孩子們能吃上有機綠色食品,吃出健康身體,吃出祖國的美好未來。
一本有內涵的書籍
董配永是一本有內涵的書,要從他幾十年的時光中去品讀,從他厚德和大愛上去品讀,從他不變的擔當和責任上去品讀,從一度電、一滴水、一粒米、一顆沙子、一段木頭、一頁紙上去品讀。
好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節約資源,變廢為寶是一種美德。全世界的印鈔機開足馬力,也印不出一粒糧食,一滴淡水……資源有價亦無價!
在董氏集團,絕對沒人敢浪費一滴水一粒米,一度電一張紙,違反者一定會受到重罰。一滴水可以滋潤喉嚨,一碗水可以養育生命;一粒米累積起來,變成一碗米,一碗米就可以救活一個饑餓的人;一度電送給黑暗中的人,便是他的太陽;一寸紙可以寫一句祝福,兩寸紙便能寫一段文字,一頁紙就可以寫一篇文章……
在集團總部北京金隆基大廈11樓辦公區域,我看見衛生間的洗手盆沒有下水管,下邊用桶接水,再用桶里的水沖洗衛生間,洗浴間沒有噴頭,只有一根很細的水管給水,還放有水盆,洗澡水用來拖地……
在我到董氏集團短暫的時光里,時時刻刻都被一個個細節感動著、溫暖著。這里處處彰顯著節約資源、天無棄物的理念和光芒。
節約資源,循環利用,在董氏集團已蔚然成風,根深葉茂。董主席在實踐探索中總結出的“配永指數”得到專家的認可,具有可行性。其理論高度、思想精華光芒無限。董配永,心懷大格局,他的深思,他的哲言,他的憂患,都令人有靈魂之痛。我想用這樣一句話評說董主席:“多少滄桑付流水,常念家國在心懷。”
初讀董配永,就像讀一本經典。從博大中領略其精深,從精深中感悟其博大。他的故事還很多很多,這篇短短的小文,只能道出一時之我見我感,許多故事正待精讀細品… …(李丹)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