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合肥市政協專題調研巢湖濕地綜合治理——生態要“高顏值” 發展要“高質量”
人民政協網合肥5月30日電 遠眺波光粼粼,近看白鷺翩飛;微風拂過蘆葦,鳥鳴伴著花香;生態美景重現,人居環境改善——5月26日,合肥市政協巢湖綜合治理監督性調研組來到環巢湖十大濕地,所見所聞都是一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在實地調研濕地建設和美麗鄉村等情況后,對下一步的綜合治理提出建設性意見:生態要“高顏值”,發展也要“高質量”。
巢湖綜合治理 濕地“第一屏障”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肥東十八聯圩濕地考察時,強調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寶貝,是合肥最美麗動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態濕地保護好,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為巢湖綜合治理和環巢湖十大濕地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為保護湖區生態環境的“第一道屏障”,濕地在調節水質、維系生物多樣性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合肥舉全市之力推進巢湖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修復就是其中一項重要舉措。按照流域規劃、系統治理理念,合肥市圍繞生境、水系、水質、水量等濕地保護的核心問題,規劃建設10處濕地,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投資概算約95億元。通過建設環巢湖濕地,提升濕地生態系統調蓄洪水、凈化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重功能作用,發揮濕地入湖河水“過濾器”功能,增強濕地聚合效應、生態效益,著力打造國內領先的環湖泊濕地群。
調研組走一路、看一路,先后來到包河區岸上草原、肥西縣三河濕地公園、廬江縣白山鎮齊咀村美麗鄉村建設、赤壁,盛橋鎮馬尾河濕地、冶父山鎮美麗鄉村建設、巢湖市槐林濕地、中垾鎮柘皋河濕地、巢湖市中廟露營營地建設、肥東縣紅石咀公園、十八聯圩濕地三期。調研中發現,目前,合肥巢湖湖濱、派河口、玉帶河、槐林、柘皋河、馬尾河、棲鳳洲、三河、半島等9個濕地已完成修復任務;十八聯圩濕地三期工程量完成約80%,計劃今年上半年完成。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已經累計完成投資58億元,種植喬木32.6萬株,灌木334.5萬平方米,水生植被617.1萬平方米。
發展“高質量” 生態“高顏值”
目前,這些濕地修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生態效應:濕地生態功能提升了,已修復恢復的6.2萬畝濕地,日均凈化水量可達120萬立方。而且,調蓄洪水能力增強了,環湖十大濕地在2020年巢湖流域嚴重洪澇災害中累計蓄洪2.69億m3,有效保護了主城區安全。與此同時,農業面源污染減少了,通過實施“退耕退養退居還濕”,大幅減少了種植業、養殖業和居民生活污染,為巢湖水質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最直觀的就是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巢湖濕地資源植物數量達562種,東方白鸛、白琵鷺、紅胸秋沙鴨、蓑羽鶴等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選擇在這里棲息、繁衍;“三面青山一面湖”的美景重現,越來越多的本地市民、外地游客,來到巢湖周邊親水旅游。搭個吊床、來個野餐,孩子們嬉鬧,大人們歡笑。
調研組在充分肯定了現有的成效之后現場“支招”:在如期完成巢湖濕地建設任務的同時,需要構建巢湖生態廊道、搭建濕地智慧平臺、探索濕地持續發展。例如,可以開展有特色的、形式多樣的濕地科普宣教活動,為社會公眾提供接受環境教育和自然體驗的良好場所,讓更多的人認識濕地、走進濕地、熱愛濕地、關注濕地、保護濕地。
調研組還建言,接下來要重視探索研究濕地可持續利用模式,打通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實現途徑。實施環巢湖十大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努力實現發展“高質量”和生態“高顏值”有機統一。接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當地人能增收、周邊人有去處、外地人喜歡來,打造環境美、文化熱、旅游火、百姓富的美麗鄉村,讓環湖廣大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劉甜甜)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濕地 巢湖 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