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第二時間
關于農業文化遺產,閔慶文委員呼吁:這項工作要盡快啟動!
“很多人都知道長城、故宮、黃山、泰山等這些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但對農業文化遺產似乎并不很了解。”又一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長期從事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研究的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閔慶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舊事重提”,再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發聲。
我國農業文化遺產又出國際范兒
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宣布,中國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因其獨特的經濟發展、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方式,被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新華社圖 由受訪者提供)
△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新華社圖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23個國家和地區的65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中國以18項位列榜首。”閔慶文表示,此次中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再添三項,對我國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有重要意義。“這標志著我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護工作,又上升一個新的臺階。我注意到,這次認定引起了較大轟動,各大主流媒體紛紛報道,這對于人們更好認識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促進遺產地發展具有地域文化和生態特色的農業生產,以及基于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濃郁的民族文化發展文化旅游有著重要作用。”
閔慶文以新近被認定的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為例向記者介紹,牧民長期的游牧生產生活實踐創造出了富有區域民族特色的游牧文化。“我們要讓大家知道的是,草原游牧并不僅僅是人們看到的牧民夏天把牛羊趕到那個地方去、冬天趕到這兒來這么簡單,它背后蘊含著重要的生態智慧。隨著草原定牧、草原定居工程的實施,需要借鑒傳統游牧的生態理念,探索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模式。”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新華社圖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閔慶文最感自豪的是,他長期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科學委員會工作,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閔慶文看來,中國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倡議的最早響應者、積極參與者、堅定支持者、重要推動者、成功實踐者、主要貢獻者。“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為世界矚目的種類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我們應當為這一新的遺產類型的發掘、保護、利用、傳承,貢獻出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首先要摸清家底
盡管走在世界前列,但閔慶文認為,中國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依然存在宣傳力度不足、重視程度不夠、發掘不深入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在快速的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不少農業文化遺產面臨著消失的危險。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尚未走入更多人的視野,公眾對農業文化遺產認知不足,沒有理解農業文化遺產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在閔慶文看來,目前我國農業文化遺產底數尚不清楚,2016年只是做了一個初步工作,遠遠不能反映實際情況。他呼吁,要盡快啟動農業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到底有多少?分布在什么地方?瀕危的狀態如何?保護利用的潛力有多大?這項工作要盡快做起來。”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的哈尼梯田美景。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閔慶文建議,要進一步推進農業文化遺產在各個層級上的認定和保護工作;以重大項目形式支持不同學科科學家開展綜合研究,探尋不同類型農業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利用的潛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并通過向其他地區提供示范;進一步完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制度建設,規范管理結構和專項資金投入,以此來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范化、可持續。
“對保護好老祖宗創造并保留下來的這些寶貴財富,我們不但要保護好,還要傳承好、利用好,在這方面要有開放心態。” 閔慶文建議,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故事,傳播中國經驗。
如何為這些“寶貝”留根鑄魂?閔慶文表示,農業文化遺產的未來也在于青少年。
△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項目。2005年6月該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
“要鼓勵和引導青少年走進鄉村、走進農業文化遺產地,‘沉浸式體驗’傳統農耕文化,了解我們先輩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的生態智慧,了解歷史悠久的優秀農耕文明。”閔慶文表示,希望農業文化遺產地能成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基地、研學基地,讓生長在城市里的青少年體驗農業生產勞動,體會農業生產之不易,感悟農業文化之奧秘。
策劃:李木元
導播:宋寶剛 周通
主持:劉佳政
記者:劉乙潼
攝像:滿達呼 許義甫
后期:賈冬
編輯:黃喆
審核:周佳佳
編輯: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