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村里來了國家科技特派團
——內蒙古自治區推進國家科技特派團服務記事
人民政協網錫林郭勒6月14日電(見習記者 呂婉瑩 通訊員 菅海霞)6月初的內蒙古,天高云淡、草色青青,各農牧區一派繁忙景象。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自治區下轄的1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旗)迎來了10支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國家隊”。
“我被選為國家科技特派團示范戶”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農牧民正在抓緊播種牧草。沈海云是星耀鎮馬氈匠溝村種養殖大戶,60多頭牛、200余只羊的飼草料主要來源于100多畝飼草地的收成。
“我被選為國家科技特派團示范戶,有30畝地按照劉教授的指導種植?!鄙蚝T茖ψ约旱氖痉短锍錆M期待。他口中的劉教授是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牧區混播栽培崗位骨干成員、內蒙古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劉志英,擔任正鑲白旗國家科技特派團團長。
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給鄉村產業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今年3月,中共中央組織部等6部委聯合下發通知,向重點幫扶縣選派科技特派團。派往內蒙古自治區的10支隊伍由從國內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國有企業等單位挑選的190名科技人員組成。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設立聯絡服務辦公室,會同農牧、科技等5個部門及各相關盟市、旗縣,建立三級聯絡員和召集人協調機制。在3月召開的全區科技特派員聯絡工作視頻會議上,來自天南地北的科技人員之間、特派團與自治區之間、特派團與幫扶旗縣之間建立聯系,并于4月確立幫扶計劃。
根據當地產業發展,每個國家科技特派團設立5至8個產業組,集中20位左右不同產業背景的對口專家,按照各地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制定三年服務計劃,通過實地指導,以及視頻、電話、微信等方式向農牧民傳授技術。劉志英率領的科技特派團主要在牧草、肉牛牦牛、西甜瓜、大棚蔬菜及肉羊5個產業開展科技幫扶。
5月22日,劉志英帶著科技人員來到正鑲白旗,走嘎查、進村莊,與農牧民促膝交談。她發現當地農牧民種植的牧草畝產量平均只有300斤,提高牧草產量是農牧民亟待解決的問題。對牧草種類、牧草品種、播種過程詳細了解后,她選擇5戶農牧民飼草地作為示范田,從品種選擇、種植方式優化等方面進行示范指導。
“我們想先在村里選擇一些示范戶進行培養,再由他們來帶動周邊農牧民科學種植和養殖,明年示范戶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大?!眲⒅居⒄f。
6月初,沈海云收到科技特派團贈送的700多斤草籽,劉志英來到他家,幫助他采用燕麥與箭筈豌豆混播的方式將草籽種到地里。
劉志英表示:“預估采用優良品種和新方法種植的牧草畝產可以達到300公斤,是原先的兩倍?!?/p>
借力科技“東風”培養鄉土人才
烏蘭察布市是馬鈴薯種植大市,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尹玉和是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烏蘭察布綜合試驗站站長,擔任化德縣科技特派團團長。4月以來,尹玉和每兩周就會去一趟化德縣,走村進戶,選種子、查苗情、看長勢,在田壟上實地解答種植戶的問題。
“覆膜的土豆,及時觀察,發現苗子頂不上來,要把地膜撥開直徑10厘米左右的窟窿……”最近正是土豆出苗的季節,尹玉和來到種植戶的地里查看出苗情況。他把地膜上的覆土撥開,手把手向種植戶傳授查苗技巧。
多次向尹玉和請教過的化德縣土豆種植大戶王自力感慨道:“蹲在地里手把手地教,從種到收的各個環節都講到了,針對今年氣候干旱,還指導我們旱作保苗的辦法,今年的出苗率從去年的80%提高到90%以上。”
尹玉和帶領的化德縣科技特派團主要在土豆、小麥、牧草、肉羊、絨毛用羊五個產業開展指導?;驴h氣候寒涼,水源匱乏,今年又遇上旱情,小麥種植戶王金根據科技特派團的指導改種了燕麥草?!耙郧坝龅筋愃魄闆r,收成很少,今年按照科技特派團的指導,打算6月25日改種燕麥草,能保證收入不降低。”王金說。
尹玉和表示:“以國家科技特派團幫扶為契機,我們要利用好國家和自治區的科技平臺,盡快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助力鄉村振興?!?/p>
在國家科技特派團所在的盟市、旗縣,當地都組織了本地科技人才配合工作?!斑@是個難得的機會,我們也組織了自己的科技特派員隊伍,一方面配合國家科技特派團的工作,一方面培養自己的人才。”據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錫林郭勒盟科技局局長張艷臣介紹,錫林郭勒盟盟委組織部會同相關部門遴選7名科技人員組成盟科技特派團,與正鑲白旗科技專班人員融入國家科技特派團各產業組,協助國家科技特派團開展工作,并學習先進技術和科研成果。
據了解,內蒙古科技廳于2021年印發《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助力鄉村振興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3)》,引導高校院所組建科技特派員產業服務團,開展下基層服務。隨著國家科技特派團的到來,自治區黨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統一安排,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與自治區科技廳、農牧廳、鄉村振興局共同出臺《優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專項行動工作方案》,選派科技人才與當地技術人員協助國家科技特派團工作,發揮國家科技特派團傳幫帶作用,著力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鄉土人才。
“我們每年組織選派科技特派員4000人左右、‘三區’科技人才800人左右下沉基層一線,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農牧民收入、產業貢獻和社會財富?!比珖f委員、自治區科技廳廳長孫俊青介紹,預計到2025年,內蒙古將建成縣域科技特派員服務站100家以上,帶動科技服務覆蓋內蒙古所有行政村。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