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保住父老鄉親的“口糧”
——安徽省合肥市政協委員參與抗旱保收“素描”
人民政協網合肥9月3日電(劉甜甜 記者 胡方玉)眼前一口半個足球場大的方塘,左邊200多畝綠油油的水稻正在抽穗灌漿,長勢喜人;而右邊五六畝干裂的稻田里,稀疏的“二茬稻”卻只長到韭菜那么高……這奇怪的一幕背后,是一個舍小家、顧大家的感人故事。
從6月開始,合肥市廬江縣全域幾乎滴雨未下。位于金牛鎮鋪崗村的李墩、塘畈兩個村民組,農田都在丘陵崗地,恰恰又是灌溉渠的“死角”,水放不過來。這可愁壞了全村人。
“下大雨三個小時就淹了,逢大旱7天就蔫了。”鋪崗村黨委書記張玉良這樣形容村子的困境。“我們村本來就是易旱地區,今年的旱情格外嚴重,從8月9日到26日,全體村干部分兩班人馬日夜奮戰在抗旱第一線,溝渠清淤、引水灌溉,能用的辦法全用上了。”
為了保住160位父老鄉親的“口糧”,廬江縣政協委員、金鴻家庭農場負責人王道金,把他從春天開始就一點一點抽取到塘里的水,無私地獻給了鄉親們的稻田。而自己緊挨著塘埂的這幾畝地幾乎顆粒無收,塘里養殖的魚苗也虧損了四五萬元。
早在2018年,王道金就自費改造了村里這兩口大塘,清淤、深挖、加固,一邊儲存水源,一邊養殖四大家魚。惜水如命的他,剛過完春節就四處提水。幾個水泵連續開了20多天,把散落在周邊小河溝的水全部匯集到塘里。進入梅雨季后,汛期反旱令他格外憂心,7月就趕緊把還沒長大的魚苗迅速出手,原本價值5萬多元的魚只賣了1萬多元。“我就想著,就算養魚虧點錢,我還能養雞、養孔雀,但是鄉親們的地要是沒水,下半年真是連口糧都沒了。”這位“鄉親們身邊的政協委員”,用大愛的堅守溫暖了全村的人。
在抗旱保水保收期間,這種堅守在持續釋放正能量。
自5月入夏以來,合肥市出現持續晴熱高溫少雨天氣過程,高溫日數達到47天,為196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高溫干旱天氣事件,平均降雨比往年同期減少60%。
為了及時發揮氣象信息在抗旱工作中的“消息樹”作用,合肥市政協委員,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程文杰率領全局人員徹夜在作業點蹲守,捕捉有利天氣條件,時常一守就是好幾天。6月23日以來,合肥市氣象局組織全市人工增雨作業技術人員50多人,深入全市15個作業點開展增雨抗旱,盡全力緩解旱情。
旱情牽動人心。8月25日,合肥市政協副主席王民生到肥東縣,現場察看相關水利工程施工現場,要求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加快進度,并積極謀劃和推動后續工程,從根本上解決引水、調水問題。
面對“農業靠天收”的困境,從事山茶種植的合肥市政協委員王春清建議:農業農村部門需要指導各地對失去生產價值和絕收地塊及時進行補改種,如馬鈴薯、蕎麥、玉米、菠菜等,今后還要更加重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解決嚴重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問題,還要順應氣候變化,依靠科技,推進種質創新。”合肥市政協委員、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易述遠建議,可以考慮在江淮之間推廣節水抗旱稻,并積極培育抗高溫水稻品種。
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長。“在大旱面前,合肥市、縣兩級政協委員把履職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農村,在田間地頭寫好了抗旱保收的委員作業,彰顯了情懷、體現了擔當。”王民生說。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合肥市 口糧 保住 父老鄉親 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