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我的履職故事
十五年履職路見證鄉親幸福路
潘曉慧: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副教授。
作為一個從貴州三都大山里走出來的水族娃,兒時伙伴幾乎小學畢業就回家務農了,因為我當年的努力讀書,才有幸走出大山,完成了本科學業。大學畢業后我就到學校任教,一直在教學崗位上。2008年,我成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此后又連續成為第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在政協生涯里,我一直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發展、為縮小家鄉與外界的差距而努力,一直把為民建言放在心頭。為了能提出好建議、撰寫好提案,真正把履職寫在故鄉大地上,多年來,我不斷磨礪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深入黔南州縣鄉村調研,在對群眾生活的細致觀察中,在與老鄉的促膝長談中,厘清脈絡、找準問題,再結合對政策法規的學習,提煉建議,撰寫提案。
2017年,我在走村串寨調研時,踩著泥濘的路,看到路邊和房前屋后都是廢棄的塑料瓶、塑料袋,污水橫流,而老鄉們對此習以為常,于是我寫了關于控制塑料袋污染的提案,建議加強環境保護意識宣傳教育,加大可降解塑料的回收利用等。如今,再次走進黔南村寨,村口路邊擺放著垃圾箱以及垃圾焚燒爐,門前路邊栽種了觀賞花卉,有的還栽種了可觀賞且有經濟價值的植物,讓人賞心悅目。路面硬化后,昔日的步行鄉村路如今可以驅車暢行了。家家戶戶門前都停放著兩輪摩托或小轎車。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道路交通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四好農村路”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貴州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連續10多年將農村公路建設納入“十件民生實事”,實施一系列農村公路建設攻堅會戰。如今,家鄉父老鄉親已經走在幸福路上,并繼續向著更加美好的生活目標往前追趕。
多年來,每年返鄉或走訪調研,我總要看看當地的校舍和師資情況,留意青少年受教育情況,以及學業有成孩子家庭的經濟情況,進一步驗證知識改變命運的論斷,也更加堅定了自己致力于提高地方教育質量的決心。履職15年來,每年我都從不同角度,為提高欠發達地區教育質量建言獻策,內容包括農村學前兒童營養改善、大力推進經濟欠發達地區義務教育、優化小學教師專業結構、在民族地區師范院校設置免費師范生等,所有提案均得到相關部委答復。2018年,我提交的《關于改善落后地區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助推脫貧攻堅戰的提案》榮獲全國政協2018年度好提案,這更激發了我履職為民的決心和信心。
現在回看農村教育,總能收獲很多驚喜。喜在:村上適齡孩子們都有學上,高學歷的人越來越多,碩士博士不斷涌現,在外高質量就業的人越來越多,社會影響力和貢獻也越來越大。這一切都得益于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中職教育的大力發展和國家健全的學生資助制度體系,確保了所有孩子都能順利完成學業。
2011年,我在走村調研時發現,基層法院缺乏既精通法律又熟練掌握少數民族語言和了解當地民風民俗的法官,我提出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雙語法官的建議。2014年,貴州省開始實施普通高考雙語招生,有力推動民族地區少數民族人才培養,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群眾以積極姿態展示自己,跟外界順暢交流。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沒有少,國家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給予大力扶持,“飲水思源感黨恩,同心共筑中國夢”是父老鄉親的共同心聲。我將不負家鄉父老期待,一如既往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家鄉發展作出貢獻。
編輯: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