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珍惜用好每一滴水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監督性調研協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小記
內蒙古自治區氣候干旱、水資源嚴重缺乏,12個盟市中,10個盟市人均水資源量僅為800立方米左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二,水,這一生命之源對自治區的意義尤顯突出。
12月15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協主席、黨組書記李秀領主持召開“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三級政協專題監督性協商會議,會議以視頻方式開到全區12個盟市、103個旗縣區,這是一次凝聚全區三級政協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智慧和力量的民主監督式協商。
三級聯動 各方參與
今年3月底,調研活動在全區各地啟動,204個調研組,2300多人參與前期調研,內蒙古自治區6位省級領導同志帶隊,6個民主黨派和工商聯共同參與,深入有關部門、科研院所、企業工廠、農村牧區,與相關方面人員、基層干部群眾面對面、點對點了解情況,并通過網絡廣泛征求意見建議,總結歸納的相關問題,所提意見建議飽含自治區三級政協、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對每一滴水的珍惜之情。“回望調研之路,‘缺水’這個詞,伴隨著各個調研組的足跡,令大家感觸深刻。聽著西遼河水庫看閘人描述十多年‘水閘不見流水’的無奈,望著黃河沿岸流沙上綠植干枯的搖曳,看著東西南北‘片片干裂’的溝渠及萎縮的湖泊,令人深思。”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其其格動情地說。
緊盯問題 民主監督
“這次民主監督性調研,我們列出了監督清單,發放到各調研組,同時梳理了各盟市近十年來在生產、生態、生活方面用水量的變化,分析問題和未來趨勢,力爭提出有價值、可操作的建議。”內蒙古自治區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李艷茹向記者介紹了監督性調研協商的創新做法。
充分吸納各調研組意見建議,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形成調研報告,從節約集約用水意識不強等六個方面提出問題,并從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等六個方面提出建議。協商會上,自治區政協委員、智庫專家,部分盟市、旗縣政協與自治區水利廳、農牧廳、生態環境廳等真誠交流協商。
農業用水效率較低是各級政協委員普遍關心的問題。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赤峰市政協主席蘇雅勒其其格認為,農業用水存在多用不管、超用不罰、節水不獎等管理粗放的問題,她建議,建立以鄉鎮為主體的節水管理服務組織,以村級自治為主體的用水協會組織,以節水科技為主體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打造多要素融合的農業節水利益共同體,形成農業節水工程建管用一體化管理機制。“適當調減玉米、小麥等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地方節水作物種植規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常委、自治區研究室副主任程璽從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方面提出建議。“推廣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技術,提升灌溉水利用效率”……政協委員們還從探索高效節水模式、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方面為促進農業節水想辦法、出思路。“加強節水技術集成示范,在統籌推進農藝節水上下功夫。”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廳長牧遠針對政協委員、智庫專家提出的意見建議,從推進工程節水等三個方面,向委員們詳細介紹了下一步農業節水的各項措施。
統籌考慮 精準建言
在這次民主監督性協商中,工業生產、日常生活、水生態環境領域的水資源情況引發政協委員和智庫專家著重探討。
內蒙古是能源大區,煤礦疏干水利用效率不高備受關注。“建議適當調整降低疏干水資源稅率,鼓勵社會資本實施疏干水綜合利用控制工程,提高取用水平。”鄂爾多斯市政協副主席房建華建議。烏海市政協主席王文杰則注意到了工業用水管理粗放的問題,建議加大企業用水在線監測系統建設,推動企業間串聯用水、循環利用,積極推廣利用無水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無害化處理技術裝備和先進環保技術。
包頭市是自治區城鎮化率較高的地區,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包頭市政協主席楊利民圍繞議題帶隊深入旗縣區開展調研過程中,城鎮建設和生活用水中的浪費現象讓他感受頗深,建議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加快推進污水收集設施、再生水管網等工程建設,讓再生水能夠流出去、用起來,提高使用效率。“提升城鎮內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統籌建設更大型的防洪排澇體系”,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政協主席趙秀軍也對城鎮生活用水情況進行了調研,他發現城鎮內澇和缺水狀況同時存在,建議推進雨污分流工程,建設或改造排澇泵站,提升防洪排澇能力。
“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硬約束,著力解決節水內驅力不強的問題。”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廳長生效友回應委員關切,提出下一步將嚴格取水用途管制,優質可靠水源優先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著力保障重點河湖基本生態需水,嚴控農業用水總量,禁止取用地下水用于高耗水工業項目、水景觀工程、高耗水服務員和新增農業灌溉,加大非常規水資源利用。
聚焦保護 謀深做實
水環境問題也進入政協委員和智庫專家視野。河道斷流、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問題被提了出來。從事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的內蒙古自治區政協智庫專家李立認為應該加快推動河湖生態復蘇,建議充分利用黃河生態應急分凌補水,改善烏梁素海、岱海、哈素海以及沿黃濕地生態,劃定新一輪地下水超采區,退還超用地下水,逐步復蘇西遼河、察汗淖爾、黃旗海等河湖生態。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政協主席劉永福建議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落實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增加植被蓋度,提升水資源涵養能力。“嚴格實行地下水開采總量控制”烏蘭察布豐鎮市政協主席張鴻建議,強化地下水取水許可監督管理,促使地下水位逐步回升。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廳長楊劼介紹了自治區不斷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采取的主要措施,下一步將持續推進“一湖兩海”等重點湖泊保護治理,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強化污水處理廠、入河排污口達標監管,加大巡河、護河、管河力度,持續改善河湖生態環境質量。
“嚴格落實‘四水四定’的要求,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李秉榮在協商會上通報了自治區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情況,他說,將切實運用好這次協商會議成果,著力補齊用水短板,提升節水管水能力,堅決打好深度節水控水攻堅戰。
“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統籌地表水與地下水、當地水與外來水、常規水和非常規水;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統籌各產業特別是能源相關產業和糧食生產總量、結構、布局與水資源之間的均衡關系;統籌開源與節流。”李秀領說,要加強對水資源承載力的量化和系統性研究,優化頂層設計,科學構建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體系,讓“四水四定”原則具體化可操作,希望政協委員和智庫專家持續關注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為推動現代化內蒙古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水資源安全保障貢獻力量。(馬凱 菅海霞)
編輯:付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