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第二時間

從盧拉落淚看糧食安全為何要警鐘長鳴

2023年01月05日 05:16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人民政協網1月5日電 “如果在2026年任期結束時,每個巴西人都能再一次享用咖啡、午餐和晚餐。我就完成了人生的使命。”不久前,巴西候任總統盧拉在一次會議上談到饑餓問題時當場落淚。

眾所周知,巴西只有2億多人口,而可耕地面積卻有27億多畝,因為地處熱帶,光熱充足、降水豐沛,許多地方農作物可以一年三熟。然而該國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全國3000多萬人生活在饑餓之中,約15%的家庭面臨饑餓。

“盧拉眼淚背后,是讓人揪心的糧食安全問題。糧食是民生底線,底線不僅要保住,而且要筑牢。”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供銷合作總社原巡視員李云才表示,正因為如此,更凸顯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的重要意義。

微信圖片_20230105051351

農業大國鬧饑荒,警示深遠

“本來是農業大國和世界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大國,卻面臨饑餓問題,巴西給全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以深重的警示。”李云才表示,“糧食安全”這個永恒的命題,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有了更多值得關注的要義,我們必須要牢牢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

“首先,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戰略物資,食為政首,這既是認識問題,更是戰略行動的選擇。”李云才表示,早在先秦時期,糧食問題就被提升到國政之首的地位。大家耳熟能詳的古語“民以食為天”,在我國歷史上傳承千年,不斷警示著執政者,至今如此。

“其次,糧食生產是‘露天工廠’,要趨利避害,不能靠僥幸取勝,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豐歉相濟、區域相濟、強弱相濟的重要社會制度的設計。”李云才表示,我國古代的西周王朝就已構建起較為完備的荒政體系,為穩定糧價和賑濟災荒,古代王朝以平糴平糶思想為基礎,設立常平倉和官定糧價機制。

“同時,糧食還是特殊商品,不可能任由市場說了算。”李云才解釋稱,之所以說糧食是特殊商品,是由它的社會性、公益性、基礎性、不可替代性所決定的,商品可以交給市場,但是特殊商品要由政府和市場這“兩只手”同時調控,不能任由資本壟斷。資本壟斷農業必然導致糧食生產、銷售、價格、貯存、調劑、管理的失控,影響糧食安全。

中國糧食生產已實現18連豐,保障糧食安全問題的弦卻從未松懈。近兩年,受疫情、災情疊加影響,中國人對“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句話有了更深更真切的體會。

“糧穩天下安。生產出足夠多的糧食,始終是基本國策。”李云才建議,要建立國家和地方糧食安全儲備體系、平戰結合的糧食儲備供給體系、種子和口糧儲售保供體系,這是確保糧食安全的物質社會基礎和管理保障。要通過足夠多的糧食生產量和儲存量,構建“市定糧價”和“官定糧價”兼容并蓄的平價機制。

微信圖片_20230105051347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農民將收獲的水稻裝車(10月23日攝)。新華社發(張春雷 攝)

穩靠啥支撐,長從哪里來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在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霍學喜看來,這是居安思危的深度考量,是對世情國情農情的深徹洞察,也是一個大黨大國大局的深遠謀劃。

“越是形勢復雜,越要把‘三農’這塊壓艙石牢牢穩住,把中國飯碗牢牢端住。” 霍學喜強調說,穩糧倉,必須穩產量,要實現穩定安全供給,就需要將中央明確的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

產量怎么穩?霍學喜建議,一是明確解決好“三農”問題的全局性意義,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的“三農”工作總方針。二是明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戰略目標,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方略,形成依托建設農業強國驅動高質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是明確夯實國家糧食安全任務的基礎、制度安排、重要舉措和目標要求,即“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四是明確樹立大食物觀,拓展食物資源和領域,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戰略、前景和意義。五是明確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改革和制度保障舉措。

我國已經實施了多項糧食產能提升工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提出,要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如何實現?霍學喜點出了關鍵:“要優化糧食產業發展環境,營造有效激勵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有效市場環境;提升政府規制糧食產業發展及市場失靈的能力。同時,重點實施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包括將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全面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完善糧食產業發展政策。”

微信圖片_20230105051343

△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農民駕駛收割機在田間收獲小麥(6月8日攝)。新華社發(武紀全 攝)

中國飯碗穩要靠科技底氣足

“觀察近年來糧情農情可以發現,與建設農業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農業科技短板與弱項依然突出。”霍學喜坦言,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但核心種源、關鍵裝備等領域還有不小差距。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原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絲綢桑蠶品牌集群主席朱保成表示,農業科技創新是促進農業高效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抓好這兩個要害須臾離不開科技。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下一步該如何發力?霍學喜建議,要圍繞重要農產品生產供應的耕地和水資源配置,農業科技研發的創新點突破口,建設完善相關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政策體系;創新適應建設農業強國的土地制度和經營制度體系,釋放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效應,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形成的土地規模經營;加大發展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工作力度,形成專業人做專業事的生產經營格局,大幅度提升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土地產出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加強和改善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為農業生產經營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萬物土中生。地之不存,糧將焉附?朱保成建議,保數量、提質量、挖潛力,要花大力氣提升現有耕地的增產潛能。“應用現代科技,將符合條件的鹽堿地等后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級;將糧食生產的視野從有限的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

“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習近平總書記用形象的比喻告訴我們,想要在有限的耕地基礎上創造出更高的產量,滿足人民群眾從“吃得飽”向“吃得好”的食物消費升級,優化種子是關鍵。

“要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朱保成進一步建議。

近年來,我國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95%以上,實現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不過,朱保成表示,盡管如此,我國種業發展基礎仍不牢固, “比如玉米育種水平有待提高,功能性水稻研究剛剛起步,一些蔬菜品種依賴洋種子,有受制于人的危險”。

基于此,朱保成建議,要摸清我國種質資源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堅持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兩條腿走路”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應當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

針對會議提出的“要縮小在核心種源、關鍵裝備等領域的差距”,霍學喜進一步歸納了五個“突破”:一是突破社會壁壘,強化生命科學及生物工程技術研發工作,盡快縮小與國際差距;二是突破體制壁壘,強化信息科學及信息工程技術研發工作,盡快縮小與國際差距;三是突破國際壟斷,強化涉農材料科學及農業工程技術;四是突破行業比例,整合集成推進涉農環境科學及環境工程技術;五是突破體制、機制壁壘,加快發展科學研究工作及成績“三農”政策創新。

“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要全方位保障和促進糧食生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保證‘三農’事業趕得上、不掉隊,確保農業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更加寬厚、更加牢靠。”霍學喜表示。

編輯:羅文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品 | 亚洲午夜高清乱码中文字幕 | 亚洲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热免费在线视频 | 欧美在线观看免费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