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委員記者 冉霞
年年兩會、今又兩會。每每此時,都會想起那個熟悉的身影——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民盟的優秀領導人厲以寧先生。
2月27日晚,驚聞厲老逝世,不禁想起與他接觸的點點滴滴,以及他對畢節試驗區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時至今日,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厲老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2006年,我到民盟貴州省委工作,當年初夏,厲老和夫人何玉春參加畢節宗琳小學的落成儀式。宗琳小學是厲老獲“亞洲文化獎”后,用300萬日元獎金捐建的一所希望小學。儀式上,厲老為小學題寫了“互愛、互信、互助”的校訓,勉勵孩子們努力學習、掌握本領、建設家鄉,孩子們給厲老夫婦戴上鮮艷的紅領巾,兩個老人笑得合不攏嘴。
2003年,厲老擔任中央智力支邊協調小組畢節試驗區專家顧問組組長,之后又擔任專家顧問組總顧問。期間,厲老先后8次到畢節實地考察,為畢節改革發展和脫貧攻堅傾注了大量心血,并因此被稱為“厲三農”,他也欣然接受。
厲老對畢節的貢獻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積極為畢節經濟發展把脈問診,提出了很多至今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改革措施;二是圍繞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主題,在如何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貧困山區“三農”問題、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三是厲老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和教育工作,幫助畢節有了第一所本科院校,極力倡議畢節加大職業教育力度,全面提高人口素質。
每年到畢節,厲老都要作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把自己的經濟理論和研究成果傳授給畢節的干部群眾,在畢節留下了一筆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回顧在畢節近13年的扶貧經歷、專家顧問組的努力付出和畢節的發展變化時,厲以寧說:“改善畢節人民生活一直是我的想法,也是我堅持至今的動力。”
2013年我當選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后,每次到北京參加兩會都會見到厲老,他對我像親人一樣噓寒問暖,讓我非常感動。每次見面,厲老都會用宏觀經濟理論談畢節發展,對畢節的優勢、短板和脫貧攻堅重點等研究得非常透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厲老談到畢節時總是神采飛揚、滔滔不絕,充滿了真真切切的牽掛和深情。
雖然厲老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他對畢節的牽掛和深情,將和民盟與畢節的深情厚誼一起延續……
(委員記者系貴州省政協副主席;邀請支持:本報記者 李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