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6日電(記者 高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一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經濟走向如何,是世界關注的焦點。在5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圍繞“經濟回升向好”答記者問,讓世界看到中國發展向好的信心。
金壯龍表示,2022年我國經濟發展遇到了不少困難和挑戰,工業經濟總體回穩向好。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了40萬億大關,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6%,工業在宏觀經濟大盤中的“壓艙石”作用進一步顯現。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在整個GDP中占27.7%,我國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
“從經濟運行態勢分析,今年1月份、2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都在50%以上,說明制造業處于景氣區間。從企業的用電、用工、物流這些指標分析,我國工業處于回升向好態勢。”金壯龍說,今年工業經濟發展有不少有利因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存量政策、增量政策疊加發力,會進一步釋放市場主體活力、釋放居民消費潛力、釋放產業升級動力,今年工業經濟有望回升向好。
金壯龍表示,工信部下一步將抓好以下幾項工作:第一,促進重點行業的增長。第二,加大投資。“十四五”規劃已經部署了很多重大工程、重大項目,要實施好,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同時,做好外資項目的服務和保障,鼓勵外資擴大在華投資。第三,擴大消費。首先要穩住新能源汽車大宗消費,同時繼續開展智能家電、綠色建材下鄉活動。推動制造業“三品”行動,就是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第四,發揮地方積極性。鼓勵工業大省勇挑大梁,支持各地加大制造業發展,為穩增長多作貢獻。
王志剛說,我國在該領域已進行了多年研究,希望AI可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為中國科技作出貢獻。
王志剛表示,總的來講,AI是大方向、大領域,它的影響絕不僅僅在科技領域本身,可能還涉及其他領域的賦能應用。這方面科技部已經作了很多部署:包括AI本身技術發展的一些課題,已經部署了很多年;中國首先提出AI治理方面的“八項原則”;在AI轉化應用方面最近推出智能碼頭等若干個示范應用場景,推動AI轉化應用。
王志剛說,我們希望,既通過科學研究、技術牽引,也通過場景驅動、用戶需求,把它結合起來,使得AI不僅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為中國科技作出貢獻,也希望從事AI研究、轉化的大學、科研院所、企業自身能夠有更好的進步和發展,為推動AI發展以及為國際社會作出中國貢獻。
黃潤秋說,中國是一個具有超過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果走大量排放污染物、大量消耗自然資源、低水平粗放式的發展道路,顯然是行不通的,我們的資源環境承載力也不可持續,因此必須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必須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考量,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既要支撐服務保障好經濟平穩運行和發展向好,又要守好生態環境底線,以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不僅不會阻礙經濟發展,而且會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
黃潤秋表示,近10年來,中國在經濟總量實現年均增長6.5%的同時,污染物排放在持續大幅度降低。在污染物減排方面,10年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減排分別超過84%、58%,北京二氧化硫的濃度以個位數的微克來計。PM2.5連續9年下降,累計降低57%,重污染天氣比例只占1%左右。
黃潤秋說,從環境影響評價領域來看,2022年生態環境部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做好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環評要素保障。過去一年,生態環境部本級審批180個重大項目,涉及的投資1.9萬億元,指導地方審批12.3萬個項目,涉及投資23.3萬億元。為穩經濟、促發展作出了貢獻。
黃潤秋表示,接下來,生態環境部將在用好過去政策的同時,繼續做好強化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評要素保障等工作,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