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到2035年,要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實現生態環境保護這一新任務,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守正創新,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更好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這是在經濟倍增的背景下實現的,是通過治污攻堅、結構優化,著力解決累積性污染、解決增量污染實現的。踏上高質量發展新征程,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但是,我國生態環境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緩解,幾十年累積性污染還未能根本消除,產業、能源等增長帶來的污染增量仍將給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帶來壓力和挑戰。生態環境問題因發展而生,也要在發展中解決。這就要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從末端治理為主轉向全過程、全鏈條、全方位做好綠色低碳發展引領與服務,努力在新征程中實現新作為。
要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也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要找準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加強生態環境政策與“雙碳”政策的協同性,緊盯環境污染物和碳排放主要源頭,突出主要領域、重點行業和關鍵環節,圍繞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生態建設等領域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快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更加注重系統性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隨著治污攻堅不斷深入、邁進“深水區”,要堅持系統觀念,推動實施一體化、整體性的保護和治理,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強化全流域保護和系統修復,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比如,大氣方面更加突出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控制、區域協同治理和重點行業污染排放的精準管控;水方面更多考慮“三水”統籌、陸海統籌,加強水生態修復、建設美麗海灣;土壤方面更加強化源頭防控、風險管控和修復,切實增強各要素治理措施間的關聯性和耦合性。要注意統籌城市和農村,在不斷提高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水平的同時,投入更多的力量和資源治理農業農村污染,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統籌傳統污染物與新污染物治理,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體系,降低新污染物環境風險。
要更加注重提高重點行業企業排放管控水平。著力提高重點行業污染排放的示范引領水平,在產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領跑者激勵制度、減排獎補政策、排污權交易機制和環保信用評價等方面守正創新。要健全重點行業污染源清單,建立符合實際的污染物產生量和排放量核算方法,摸清相關重點行業企業污染物的實際排放情況。加強排污許可與環境統計、總量控制、環境影響評價、污染普查、環境標準等的有效銜接和協同聯動。加快傳統監測監管向智慧監測監管轉型,進一步深化數字技術在污染源監管方面的應用,全面提升污染溯源、態勢感知、形勢研判、決策支撐、解決問題能力。同時,在確定各項目標任務時,做到科學合理,注意優化治理目標、治理工藝和技術路線,既有力支撐服務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又堅決守住生態環境底線、校準把住綠色低碳發展方向。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廣東省委會主委、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