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9日電(記者 靳燕)“作為科研工作者,我最為關注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特別是如何解決‘卡脖子’技術,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大學副校長傅聲雷將自己30年來科研工作的行與思融入提案,在他看來,有兩方面的問題值得注意,其一是不同科研機構的職能趨同較普遍,其二是高層次人才遴選與學科發展不平衡。
傅聲雷認為,科研機構應精準定位、明確職能,各具特色、百花齊放,而基金組織則根據科研機構的定位而設置相應的科研項目。傅聲雷分析:科研機構的職能一般區分為基礎研究類、應用基礎研究類和應用類三個方面,基礎研究類項目設置應有利于科學家圍繞科技前沿,潛心研究和長期積累,提高基礎性研發成果質量和世界影響力,催生重大原創性;應用類項目的設置應有利于“卡脖子”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科研評價時不應一把尺子量到底。”傅聲雷建議,改變以論文、專利為主的科研成果量化評價方式,引導績效考核由數量評價向質量評價轉變。同時,實施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考核,避免一把尺子量遍所有科研機構。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傅聲雷說,高層次人才稱號是國家對優秀科學家的一種肯定,是學術界的崇高榮譽,更是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企業爭相引進的“香餑餑”。“這難免讓高層次人才遴選制度長出諸多‘贅物’,高層次人才被功利化和行政化,且‘近親繁殖’現象嚴重,導致學科發展不平衡。”傅聲雷坦言,要讓人才稱號進一步回歸榮譽性、學術性,不與物質利益和行政級別掛鉤,以維護學術的權威性和純粹性。同時,人才遴選應加強專業學會和科協在提名中的主導權,并加強同行函評的權重。
“將改革推向縱深,讓政策扎根落地,充分激發科技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傅聲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