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9日電(記者 修菁)25年前,她被鳳凰衛視從香港派到北京,報道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25年后,她再次來到北京,以政協委員的身份參與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對于曾瀞漪而言,有什么不同?首次參加委員小組討論,她直言:“作為新委員,幾天來,我對‘政協’有了很多個沒想到:沒想到通過委員履職App,建言獻策如此暢通便捷;沒想到會風會紀如此嚴格務實……成為政協委員,增強了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發現問題、帶著使命和勇氣去傳遞和表達,進而帶動周圍的人有意愿把自己的想法勇敢表達出來,在曾瀞漪看來,是新聞人的職業習慣使然。同時,也是加入參政議政這個“大家庭”,全面了解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到、會得到什么反饋和回應之后,帶給她的“有感”行動力。
來北京之前,香港特區政府舉辦了一場行政長官與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座談會。會上,曾瀞漪向行政長官李家超推介了全國政協委員履職App,“您帶領特區政府做了那么多工作,香港百姓理解、知曉多少?我建議特區政府借鑒全國政協的做法,為香港市民搭設這樣一個可供民聲表達同時也是政府工作宣導的平臺,并派專人回復、挑選市民們的優秀建議,讓香港市民感受到他們的善意建言被政府聽到、看到,讓他們感受到作為積極建言者的榮譽感,形成特區政府與香港市民之間順暢、良性、透明的溝通渠道。”曾瀞漪告訴記者,最初她并不知道這次座談會設有自由發言時間,“我的手幾次想按亮面前的話筒開關,又收回來,但后來還是決定,我要提!”
“每個人都有思考和愿景,希望身處的環境變得更便捷、更美好,政府要做的,是為他們搭設一個平臺,讓他們的想法被看見、被聽見,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國家、城市治理中的一位參謀者。”在曾瀞漪看來,在這種良性互動中,政府所做的大大小小的努力,也會被百姓理解和知曉。
“我發現自己原來作為報道全國兩會的記者,只是忙于報道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發出的聲音,而沒有站在人民政協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作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這樣的視角,去觀察和讀懂這一民主形式背后的制度邏輯和民主化運行機制。”成為委員后,曾瀞漪深感自己有責任和使命去講好人民政協如何在中國國家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故事。
會場內外,記者幾次碰到曾瀞漪,她都在見縫插針地和老委員們學習探討。“大家在凝聚共識中,合力讓好事向前一步。”
從報道者到建言者,曾瀞漪“看見”兩會的故事,未完待續。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3月09日 第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