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劉洋)盈盈洞庭水,悠悠江湖情。洞庭湖生態治理和保護,是三湘兒女的共同綠色期盼,也是歷屆住湘全國政協委員說不盡的“家鄉話”。
“洞庭湖自1949年以來,湖面面積由4350平方公里縮減至2625平方公里。湖面萎縮、斷流時間延長導致濕地退化,水生態保護形勢更趨嚴峻。”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湖南省委會主委、湖南工程學院副院長陳赤平憂心地說。雖是新任全國政協委員,但陳赤平參與政協工作已有15個年頭,曾多次參與湘江(湘潭段)生態環境保護、一江一湖四水“十年禁漁”等民主監督。
為應對江湖關系新變化,陳赤平建議,加快推進四口水系綜合整治,通過疏浚四口水系等主干河道,解決“進得來”的問題;科學論證城陵磯建閘方案,高位推進城陵磯綜合樞紐工程建設,解決“蓄得住”的問題;優化洞庭湖區水資源配置,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解決“用得好”的問題;加快推進洞庭湖生態疏浚工程,增強湖泊蓄水補水能力,系統修復和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改善湖泊水體質量。
“四口水系綜合整治、城陵磯綜合樞紐以及洞庭湖區生態疏浚工程都是系統工程,事關防洪保安、生態環境、水運條件和湖南、湖北兩省經濟社會發展,工程建設意義深遠,但實施難度也非常大。”陳赤平提出,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啟動重大項目協調機制,統籌各方意見達成一致,促進工程順利推進。
針對洞庭湖抗洪澇災害能力不足的問題,他建議,進一步完善防洪治澇工程體系。根據生態經濟區發展需要,科學制定防洪治澇標準;加快推進重要堤防的達標加固建設和排澇能力建設;結合生態經濟區城鎮化發展、產業發展目標,創新蓄滯洪區建設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