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委員故事>履職初體驗
們發延:“方言擋不住履職熱情”
記者 賈元昌
們發延(左一)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少數民族界小組討論
們發延: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民族文化宮黨委委員、副主任
“作為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首次參加全國‘兩會’,您有哪些感受和體會?”
“感受很多、很深。”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民族文化宮副主任們發延一邊回答記者的提問,一邊邊拿出手機,給記者看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秘書處提案組發來的信息:您提交的提案已完成交辦,請登錄“委員履職平臺”工作臺查看詳情。
“收到這條信息我非常高興,第一次向大會提交的提案有了進展,勞動成果有了反饋。最重要的是,我對民族工作的建議得到了重視。協商議政,政協真是個好平臺。”言談中,們發延臉上止不住激動和喜悅。
第一次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們發延不僅珍惜這份榮譽,更看重這份責任。“如何當好政協委員呢?我把寫好提案作為融入全國政協這個大平臺大家庭的‘切入點’,花時間,下功夫。”這次會上,他提交了3件提案——《統籌城鄉建設布局,加快民族地區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加快推進少數民族革命文物保護法治化》《破除阻礙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政策性障礙》,每一件都離不開自己長期工作研究的領域,都是長期實踐和思考的結晶。如今3件提案都已交辦,正由國家發改委、國家文物局等單位承辦。“這也算是對我履職能力的初步認可吧。”們發延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
大學畢業后30多年里,們發延一直在民族文博領域躬身實踐,對總書記的講話深有體會。多年的工作和調研,也讓他深知其中存在的問題,比如,民族和民族地區博物館對革命文物的認識、重視程度還有待加強,普遍存在經費少、革命文物征集難、民族地區革命文物開發利用水平有待整體提升等現實情況。“我們應該盡快對民族地區革命文物工作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加快其保護利用。”關于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建議,們發延都認真梳理在今年提交的提案中。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樣是們發延經常思考、掛在嘴邊的一個詞。今年“兩會”界別小組的履職經歷,讓他對此有了更深的理解。們發延所在的少數民族界別,涵蓋了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委員。大家雖然服飾不同,語言不同,職業不同,但都在認真做同一件事情:為國履職、為民盡責。“各民族都為著共同的一件事匯聚在此,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直接最具體的體現。”
“小組討論時,大家都搶著發言,有的少數民族委員興之所至,還夾雜著方言,這些都擋不住大家高漲的履職熱情。”回憶起小組會上的情景,們發延總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來自天南海北各民族的委員們打破地域限制,積極交流討論、神情專注的場景現在還歷歷在目。“委員們都在講述所屬民族、行業和地區的真實情況,反映老百姓的心聲,這份熱情也讓我更有信心,也更有責任去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故事。”
“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守紀律、講規矩、重品行。”這6句話18個字,正是們發延未來幾年不斷努力的方向,“我會加倍珍惜、用好政協這個平臺,為我所關注的民族文博工作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積極建言獻策,凝聚共識。”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