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十四屆全國政協專題協商會>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要聞
全國政協“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專題協商會現場報道
提煉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記者 劉彤
“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漢字在提煉精神標識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月16日上午,在全國政協“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專題協商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北京社會主義學院院長陳軍從如何提煉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角度做了深入闡述。
陳軍注意到,今年春節前夕,某大型跨境電商平臺上有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用戶搜索了與“中國新年”“兔年”有關的商品,“春節”相關關鍵詞的搜索量同比呈兩位數增長。這一現象啟發陳軍,要牢牢把握我國新興產業增長、國貨國潮品牌走俏國際市場的契機,增強漢語傳播能力,通過影視產業、電競產業、電子數碼、潮流玩具等商業文化形式,從視覺審美到文化內涵,多使用文字標識并附上解釋,讓國際受眾熟悉更多蘊含中華傳統文化精髓、體現中國新時代發展變化的新鮮漢語詞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提煉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就必須要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傅若清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他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的指導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傳承,是建構中國敘事體系的兩個有力支點。要以此為核心,提煉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為講好中國故事注入源頭活水。我們正在創作的影片有改編自經典舞蹈詩劇、展現中國藝術之美的《只此青綠》,有改編金庸經典武俠作品、體現‘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射雕英雄傳》等。通過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散發時代魅力、釋放現代活力。”
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為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撐。發言環節,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表示,百年來的考古成就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考古成果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他建議,要深化考古成果闡釋,搭建世界考古交流平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博物館文化品牌,構建跨界聯動文化傳播矩陣,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的感染力、影響力。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