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會會議>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策略>會議新聞
為科技強國建設貢獻政協智慧力量
——十四屆全國政協第三次常委會會議綜述
人民政協網8月28日電(記者 呂巍)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趨勢,圍繞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一系列重要決策和部署。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如何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有關科技創新的“關鍵詞”?未來,我國將如何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戰略支撐?
8月22至24日,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京召開,270余名出席會議的政協常委和160余名列席會議的委員、專家聚集一堂,圍繞“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協商議政。與會人員深入交流、熱烈研討,用高質量建言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取得了豐碩的議政成果。
會議之所以成果豐碩,是因為緊扣黨和國家事業中心大局選準了議政主題。此次會議正值全黨上下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之際,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論述,選準“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一黨和人民關心的大事積極建言資政、凝聚共識,不僅體現出人民政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也展現了人民政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合力的信心和決心。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大勢,圍繞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科技強國建設掌舵領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優化基礎研究布局,加強基礎學科教育的人才培養,補上冷門短板,把我國基礎研究體系逐步壯大起來。要突出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要堅定人才培養自信,造就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述精神,是此次常委會會議貫穿的一條主線。
“堅持‘四個面向’系統布局科研攻關,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升協同創新和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切實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和“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形成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科技人才隊伍”——本次常委會會議6個分專題就是在認真學習重要論述的基礎上經過科學研判確定的,既聚焦黨中央關切,又便于研討建言,既突出重點、有的放矢、關照熱點難點問題,又形成整體、全面兼顧事關科技創新的各方面工作。
會議之所以成果豐碩,得益于黨中央對開好此次會議的高度重視。此次常委會會議的開幕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應邀出席并作報告。
丁薛祥在報告中強調,要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機構改革的重要部署,加強中共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加強對科技工作重點環節的統籌,健全國家科技規劃、計劃體系,強化科技創新資源統籌,形成系統完整的科技政策體系。加強國家科技重大戰略任務組織協調,抓好項目凝練、項目設立、組織實施、監督評價,形成閉環管理。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管理,推動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更好結合,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營造有利于成果轉化的良好應用生態。加強科技管理工作協調聯動,協調好部門間、央地間、軍地間的關系,形成工作合力。錨定科技強國建設戰略目標,以“釘釘子”精神推進重點任務落實落地。
報告既是對黨中央關于科技工作決策部署的傳達,也是對委員知情明政的“專題輔導”。大家一致表示,聽了之后很受用,方向更明、思路更清、信心更足。
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單位的有關同志也分別參加各相關分專題的小組討論,與常委和委員們互動交流,并認真記錄意見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還在閉幕會后作了題為“十年征程再出發: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學習講座,受到大家歡迎。
“長期以來,全國政協積極參與和推動科技事業發展,提出許多重要意見和建議,為推動有關政策的制定完善和工作的加強改進作出了貢獻。此次會議,委員們立足本職崗位,發揮專業優勢,聚焦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深層次問題積極建言獻策,談得很透,意見很實,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大幫助。”科技部有關同志這樣表示。
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建議提實,以高水平履職服務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委員們一直在努力。
會議之所以成果豐碩,是因為全國政協前期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學習、調研等工作。全國政協黨組對此次常委會會議高度重視,從今年年初開始就召開會議提早謀劃、認真研究部署。組織牽頭專委會和其他專委會認真學習研討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闡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第三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結合政協工作和專委會工作,對題目進行深入研究。
會前,這些講話和文件被整理編印成《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講話摘編和有關文件選編》,放進了每位與會人員的材料袋里,成為會議全過程必須學習、查閱的資料。
為了將調查研究與協商交流深度融合,自4月份起,由多位全國政協領導同志帶隊,圍繞相關分專題開展了深入調研。
4月至6月,圍繞“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專題,全國政協副主席陳武結合主題教育在安徽、北京、湖北開展了自主調研,全國政協副主席朱永新率教科衛體委員會調研組在上海調研,并指導調研組赴重慶調研。
6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石泰峰的帶領下,提案委員會“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專題調研組趕赴廣東,用5天的時間深入汕頭、深圳、東莞、廣州等地的傳統制造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研院所等15家企業和單位,既聽基層群眾講實情、談困難,又注重“解剖麻雀”“把脈問診”。
6月,全國政協副主席蔣作君率外事委員會調研組赴安徽和福建,就“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創新高地”開展專題調研,深入11家高科技園區、高校院所和企業,召開3場座談會,圍繞海外引才體系機制尚不健全、引才聚才平臺載體功能發揮欠佳、人才發展軟環境建設有待加強等問題,提出了樹立大人才觀,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加強統籌規劃,打造引才聚才的高能級創新平臺等建議。
全國政協黨組周密安排,各專委會協力,用扎實有效的調查研究撐起高質量建言。
會議之所以成果豐碩,有賴于會議組織安排科學合理。在2天半的會期里,常委會會議安排了3次全體會議和2次分組討論,日程緊湊,內容充實。
開幕會上,“聽取全國政協有關專門委員會關于開展重點調研情況的報告”的議程“引人注目”。提案委員會、經濟委員會、教科衛體委員會、港澳臺僑委員會、外事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分別作關于開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調研、“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調研、“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調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調研、“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創新高地”調研情況的報告。
在重點協商議政活動召開之前,由承辦會議的相關專門委員會就相關議題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為委員們現場協商議政提供參考是全國政協的慣例,但“現場”聽取調研情況報告卻是首次,五份數據扎實、建議精準的調研情況報告,講述著當前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現狀,也折射出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引領下,十四屆全國政協扎實開展調查研究工作蔚然成風。
在開幕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王東峰還作了《關于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以來工作情況的報告》,使委員們全面了解十四屆全國政協履職以來的總體工作情況,心中更加有數。
自2020年以來,每次全國政協舉辦議政性常委會會議,都會選取一個分專題開展聯動協商,這次也不例外。“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專題組在全國政協機關設立主會場,在北京市、湖北省、重慶市政協機關設立分會場。王滬寧主席和7位副主席出席會議。4位全國政協常委、3位在地方的全國政協委員和3位地方政協委員在會上發言。
四地聯動,有商有量。聯動協商不僅反映出協商議政途徑的不斷拓寬,更展現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強大效能。
會議之所以成果豐碩,體現在議政建言真知灼見分量十足。186篇大會發言,13篇口頭發言,180余人次在小組討論中發言,常委和委員們圍繞會議主題充分交流,熱烈研討,用務實有效的意見建議為會議貢獻精彩。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國家安全和各領域對源頭創新提出新需求。亟須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
黃衛常委認為,基礎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在于科學問題的提出,問題提對了,基礎研究就成功了一半。“問題可以來自探索的好奇心,更要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凝練。”
劉忠范常委建議打造專業的基礎研究隊伍。“應減少研究人員‘雙肩挑’‘多肩挑’工作任務,讓他們集中精力投入基礎研究。”王志剛常委提出基礎研究應堅持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結合、出成果與出人才并重的原則,發揮青年人才的創新性、顛覆性思維作用。
中共二十大對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作出重要部署,要求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但當前,科技創新動力不足、資源配置能力不強、創新鏈影響力偏弱三個短板,影響了企業科技創新主體的發揮。
對此,齊成喜常委表示,激勵企業技術創新,要做好幾件事:培養企業家的創新意識和戰略眼光,讓企業想創新;落實知識產權保護、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讓企業敢創新;加強產學研用合作,在技術創新的項目中發揮企業主體地位,讓企業能創新。
張連起常委建議對企業加強分類指導,形成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骨干企業、領軍企業、世界一流企業的梯度培養體系,優化項目實施機制和資源配套機制,鼓勵領軍企業牽頭組建任務型創新聯合體。
圍繞創新人才培養問題,周漢民常委建議突破地域、領域限制,暢通人才跨平臺、跨產業、跨編制流動渠道,建立豐富、動態的人才跟蹤機制。戶思社常委則建議加大對具有前瞻性技術并具備引領未來經濟發展能力的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力度,營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環境。
常委和委員們述說著人民政協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視和關注,也傳遞著對于做好這項工作的堅定與自信。
會議之所以成果豐碩,還有賴于議政成果及時有效的宣傳轉化。議政成果的轉化,體現在委員們提出的重要意見建議能夠通過政協有關信息簡報形式向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同志報送,能夠被有關部門單位積極采納參考,轉化為政策文件內容,推進有關工作。還體現在通過新聞媒體,將議政成果廣而告之形成全社會共識,把政協履職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效、新經驗和政協委員風采傳播出去。
第一種成果轉化的實現正在按程序積極運轉;第二種轉化方式已經在常委會會議召開期間就已“初具成效”——會議開幕當天,《人民政協報》、全國政協門戶網站便對圍繞會議主題開展的調研視察等活動進行了綜述報道。會議的開幕會、大會發言、閉幕會的綜合新聞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當日刊發或播報,《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次日刊發。23日-25日,《人民政協報》在要聞版連續刊發會議觀察、現場報道等稿件,26日,用近兩個整版對常委會會議的口頭發言做摘登報道,隨后,《人民政協報》《中國政協》雜志還將安排充足版面對大會書面發言分專題、分批次開展集中深入報道,力求將常委和委員們的議政成果全方位傳播出去,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營造良好氛圍、凝聚廣泛共識。
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本次常委會會議雖已落下帷幕,但政協委員們為科技創新積極建言獻策的思考不會停歇,為譜寫人民政協事業發展新篇章奮發工作的力量更加高漲。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8月28日 第 01 版)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