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本網原創
美敦力中國CIED遠程隨訪新啟航活動進博會期間舉辦
人民政協網上海11月8日電 11月7日,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美敦力中國區心臟節律管理業務運營部門舉行了“智慧互聯,云端守護——中國CIED遠程隨訪新啟航”活動,并同步展示一系列心臟領域創新產品,包括MyCareLink?遠程隨訪系統,Micra? VR2和Micra? AV2,TYRX?可吸收抗菌固定封套等。多位心血管疾病領域專家參加了此次活動,并聚焦心臟植入式器械(CIED)遠程隨訪患者獲益、應用發展等話題進行深入交流。
美敦力中國CIED遠程隨訪新啟航啟動儀式
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吳立群教授在致辭中表示:“每年需要進行隨訪檢查的CIED患者接近百萬例國內較為集中的醫療資源顯然無法滿足巨大的隨訪需求。遠程隨訪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解決臨床與日俱增的隨訪工作壓力,隨訪報告管理的難題,并為分級診療提供新技術,為術后管理帶來了智慧新思路,國內外指南和專家共識一致推薦:遠程隨訪應作為所有植入器械患者的標準隨訪管理策略。在國家大力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的背景下,期待CIED遠程隨訪在多方合作下,建立更為完善的CIED智慧管理生態圈,獲取更大的醫療價值,為更多的患者帶來福音。”
植入為始,隨訪為終,規范管理勢在必行
心律失常是極具危險性的心血管疾病,其中以心源性猝死最為典型。《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數據顯示,我國心源性猝死發生率為41.8/10萬人, 以14億人口推算,我國猝死的總人數約為56萬/年,這意味著幾乎每分鐘就有1人因心臟源性猝死失去生命。
近年來, ICD療法在我國的普及已經取得了高速的發展,但是我國距離歐美發達國家的療法普及程度仍有非常大的差距。“臨床上預防心臟性猝死最有效的方式是植入式除顫器(ICD),它通過微創手術植入皮下,24h監測患者心律,一旦發生心臟驟停可以在1分鐘內發放除顫電擊挽救患者生命。事實上,對于植入ICD的心臟性猝死高危患者,ICD的植入只是治療的開始,植入術后需要定期進行隨訪來了解患者病情,評估器械工作狀態,及時調整參數以保障最佳的治療效果。而ICD患者遠程隨訪管理可以更早發現房顫和心衰病情變化,減少放電之后的急診和緊急隨訪,對ICD患者有更多的獲益。但目前大部分患者還存在認知誤區,認為植入后就萬事大吉了,因而忽視定期隨訪。”吳立群教授表示:“相信通過這屆進博會,一定會讓更多的患者了解到術后隨訪的重要意義以及遠程隨訪的優勢,讓更多的患者獲益。”
隨時隨地,為“心”護航,共筑智慧創新業態
那么,應該如何全面解決CIED患者術后管理面臨的隨訪管理不規范、患者隨訪難、緊急隨訪需求等問題?
CIED遠程隨訪提供了“智慧思路”。此次美敦力展出的MyCareLink??遠程隨訪系統,患者只需要把它放在身邊,它就能通過無線技術傳輸數據給醫生。正常情況下,MyCareLink??只發送數據報告給醫生,說明患者一切安好。當發生危險事件,比如ICD進行了一次除顫工作,MyCareLink??就會立刻給醫生發送報警,提醒醫生關注患者的情況。即使危險事件發生在患者熟睡的情況下,MyCareLink??也會及時發送報警。醫生看到患者的報警信息,會根據緊急程度進行評估,如果有必要,就會通知患者到醫院進行相應的檢查。這樣一來就可以幫助患者早期發現事件,提前干預防止疾病惡化,降低了住院率、死亡率。
“當前CIED術后最主要的隨訪模式是門診隨訪,也就是患者遵循醫生建議的隨訪日期前往醫院,由具備CIED程控能力的專科醫生進行面對面診療,但這類專科醫生數量有限,且主要集中在大型三甲醫院,造成CIED術后患者尤其是邊遠地區術后隨訪困難,未得到規范化的隨訪管理。遠程隨訪能夠自動傳輸及報警,及時發現潛在的故障或需要干預的事件,使臨床醫生盡早進行針對病因和誘發因素的治療,進而降低CIED患者急診率和再住院率;同時外地患者術后定期隨訪太奔波,各類耗費高,遠程隨訪可以實現‘家中隨訪,千里診斷’,提升患者依從性的同時具有很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副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宿燕崗教授表示:“這樣的智慧醫療創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醫療創新業態的突破,可以更好地構建以患者為中心的術后隨訪新生態體系。”
美敦力中國區心臟節律管理、心臟外科和心臟消融業務團隊副總裁兼中國區心血管業務組合共享職能部門負責人林松總結說:“得益于進博會為國際醫療器械企業提供的歷史性機遇和交流平臺,MyCareLink??得以讓廣大中國CIED植入患者了解和熟知,為我國心律失常診療領域提供智慧解決方案。” (吳振東)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