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發揮“三個作用” 爭當合格委員
謝建偉:帶動鄉鄰一起致富
9月,正是猴頭菇的采摘旺季。望著眼前一座座標準化菇棚,黑龍江省海林市政協委員謝建偉心潮澎湃。一路艱苦執著、奮斗拼搏,帶領著鄉親們一起致富,終于迎來如今的碩果累累。
今年46歲的謝建偉,是土生土長的海林人,一位典型的北方漢子。過去20年里,謝建偉學技術、建菇棚、學培育、學銷售,一路摸索著前行,他經歷過多少次自然災害、虧損,倒下多少次,已經記不清了。因而,他對農民的困難感同身受,“每年豐收的時候滿心喜悅,到了交易的時候,面對收購小販一再壓價就很心寒:賣吧,舍不得一年的辛苦;不賣,又沒有錢采購原料為下一年生計。”
2015年,謝建偉成為海林市政協委員,也是這一年,他成立了悅來頤和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初期,我用最笨的方法帶著社員一個城市、一個市場、一個攤位地推銷,講解海林猴頭菇的優勢、特點和產量,走遍了北京、廣州、上海、青島、濟南等各大城市。”
謝建偉注意到,很多商品老百姓在線下買不到,就到網上搜索,這給了謝建偉新的啟發。2016年,謝建偉決定走“互聯網+”模式,成立了網絡銷售部,入駐多家電子商務平臺。在電子商務網上商城的宣傳下,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銷售模式,合作社銷售額產值日益增高,合作社里每戶平均年增收2萬元。在他的帶領下,合作社里的農民增收了,日子也越過越好了,家家戶戶的菇棚紛紛拔地而起,食用菌種植基地也日漸規模化。
“一個人富不叫富,鄉親們富才是真正的富。”從這句話里,能理解謝建偉作為一名政協委員的履職擔當。
身為兩屆政協委員的謝建偉,在履職期間充分發揮了政協委員的感召力。他的合作社也成了村里的委員聯絡站,大家經常聚在一起,議產業、談產品,帶領村民成立產業產品聯合體,與農戶、家庭及合作社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系。
2019年征集民意信息期間,謝建偉了解到,很多農戶想種猴頭菇卻不懂技術,因而止步不前。于是,謝建偉聘請了黑龍江省農科院倪紅君、牡丹江農科院閆寶森等專家,到合作社現場指導種植技術。一堂課下來,農戶們說,“這樣的課應該多上,技術學到了就會少走很多彎路。”從那以后,每年冬閑時,謝建偉都會請專家到合作社現場授課,經過專家的指導,想種猴頭菇的農戶懂了技術,合作社的成員收成也提高了5%—10%。同時,謝建偉義務替散戶銷售猴頭菇,為他們解決散戶“量小價低”的銷售難題。謝建偉說:“要讓政協委員履職深入人心,就要踏踏實實為群眾辦事。”
無論是在菇棚車間,還是在銷售推廣的路上,只要聽到關于猴頭菇產業發展的意見建議,謝建偉都用心記錄整理。《關于農戶夏糧出售意愿減弱需關注的問題及意見》《關于農田建成管護存在問題的建議》等提案均得到了海林市政協的重視。2022年,謝建偉撰寫提案《關于開辟食用菌原料采購來源新渠道的建議》,提出食用菌菌基原料(鋸末顆粒)國內市場緊俏,價格連年上漲,國外當作垃圾花錢掩埋處理,是否由政府出面對接,開辟新的采購路線,供應國內食用菌原料市場需求,降低菌農生產成本。根據該建議,謝建偉又撰寫了社情民意信息,信息被海林市政協評為2022年度優秀信息,并得到海林市委書記魏紅梅的批示,目前問題已在積極解決中。
今年,在海林市政協開展專題調研期間,針對如何加強基料、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以及精深加工等問題,謝建偉提出的讓菌業生產有方向的各項建議,如打造產品家族,實現線上線下產品互推的產業鏈,為海林市政協撰寫專題調研報告提供了可參考建議。
下傳黨和政府的富農政策,上達群眾的殷切心聲,謝建偉希望,自己能做到“一肩挑雙擔、兩責爭一流”。他說,“作為政協委員,我要勤勉對待每一項工作,坦誠對待每一個人,努力辦好每一件事。”
(記者 付欣博)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