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委員故事>委員故事
為夢起舞 讓愛延伸
——訪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劉巖
人民政協網1月9日電(記者 郭帥)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彩排時的一場意外,讓劉巖從此與輪椅為伴,但她沒有就此“停止腳步”。從絲路舞者到北京舞蹈學院教授、“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劉巖文藝專項基金”發起人,再到北京市政協委員、常委……舞臺在不斷轉換,但她的初心從未改變。十余年來,劉巖帶領團隊幫助上千名聽障、孤獨癥等特殊孩子走進藝術世界,陪伴和見證著他們的成長;在北京市“兩會”上,她不斷圍繞殘疾人及美育問題建言獻策。她說:“我會一如既往腳踏實地,履職盡責,將舞蹈帶給我的向上力量傳遞給更多的人。”
“履職中的成長讓人欣喜”
無障礙環境建設、精準就業、殘健融合……元旦小長假過后,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劉巖又進入了忙碌緊張的工作節奏。“北京市‘兩會’在即,要抓緊時間把調研內容提煉總結,把高質量的提案帶上會。”
今年,劉巖迎來了政協履職的第12年。殘疾人、公益事業及教育問題,是劉巖履職期間一直關注的話題。“從最初懵懵懂懂,跟著老委員學習寫提案,到自己的提案被落實,關注的問題逐年改善,這個過程特別讓人欣喜。”劉巖告訴記者,“一方面越來越從容,另一方面也越來越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做一名優秀的政協委員不是件容易的事。”
除了心系民生的政協“老兵”,劉巖更被人熟知的另一個身份,是青年舞蹈家。在舞蹈界,因為一流的“控腿”技術,很多人曾稱呼她為“劉一腿”。但2008年7月27日奧運會的一次彩排中,她意外從高臺跌落,這次意外帶走了屬于她的奧運舞臺,也讓她一度失去了夢想的支柱。
“對于一個舞蹈演員來說,不能再駕馭自己的雙腿,感覺天一下子塌了。”劉巖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來,努力調整自己的狀態,不斷積蓄能量,“舞蹈對我來說就像流淌在身體中的血液,即使不能行走,但我仍想以另一種方式繼續舞蹈。”
“剛受傷那段時間,除了身體上的疼痛,生活也有了太多不便,原來完全不在意的一件小事甚至都成了擺在眼前的‘一座大山’,長久以來通過舞蹈得到的自信突然感覺一下崩塌了。”劉巖至今仍記得在人生最迷茫的那段時間,導師馮雙白對她說過的一句話:“劉巖,你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2010年,劉巖考取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學專業的博士,這成了她受傷后人生的轉折點,“自信在慢慢回來。”也是在那年,在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的支持下,劉巖發起成立了“劉巖文藝專項基金”,開始資助孤殘兒童學習舞蹈藝術。
博士畢業后,她成為北京舞蹈學院的教師,將舞臺延伸到了公益事業及講臺上。
在深夜為更多人點亮一盞燈
2009年11月6日,北京保利劇院。
大幕拉開,音樂緩緩響起。黑暗的舞臺上,一束耀眼的燈光打下,一襲紅裙女子在舞臺中央閃閃發光。只見她用纖細的雙手捂住耳朵,身體緩緩地后仰、后仰,似在訴說內心的波濤洶涌……演出結束,臺下的掌聲經久不息。
這是劉巖受傷后重返舞臺完成的第一支舞蹈——《最深的夜,最亮的燈》。
這支舞,舞出了她身處黑暗的無助與掙扎,“受傷后,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幫助,終于追尋到了心中那盞最亮的燈。”劉巖說,“那時候我就想,能不能為更多身處深夜的人點亮一盞燈。”
2010年開始從事公益事業后,每個被資助孩子的情況,劉巖都如數家珍。其中,一位名叫小杰(化名)的孩子讓她記憶猶新。
“遇到小杰時,他剛11歲,瘦瘦小小的。那時我們的基金也剛成立不久,他成了我們第一批資助的孩子之一。”劉巖告訴記者,小杰自幼失聰,但他對舞蹈有著不同于常人的天分和喜愛。“看得出,他渴望表達,卻又不知如何表達。我想,舞蹈是特別好的方式。”
和小杰的相遇激發了劉巖的創作欲望,她想為小杰打造一支屬于他自己的舞蹈。不久后,舞蹈《對他說》誕生。“這是一支雙人舞,小杰的搭檔是一位健全的青年舞者,我也想借此體現殘健共融的美好。”
“小杰的第一次登臺表演,就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劉巖說,在日常生活中,小杰需要借助人工耳蝸,但那天的表演服是個白背心,“為了更好的演出效果,小杰決定摘掉耳蝸,和搭檔約定以跺腳為暗號。”
就這樣,沒有任何聽力的小杰上了臺。在沒有聲音的世界里,他踩準了每一拍,和專業舞者配合默契。“當時很多觀眾都沒看出,小杰是一位有聽力障礙的非專業舞者。這是他千百次練習的成果,我們都被他對舞蹈的熱情和執著深深打動了。”劉巖說。
為特殊兒童編舞給孩子們帶來了快樂與活力的同時,也讓劉巖自己的舞臺不斷延伸。
從那以后,劉巖又多了一個身份:舞蹈導演。此后,她又創作了中國首部公益題材時尚輕舞劇《26分貝》和中國首部公益題材現代童話舞劇《天使的微笑》。
“靈感都來源于這些特殊的孩子們,我希望表現出他們那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些年來,我和孩子們相互滋養、相互治愈,他們需要我,我也離不開他們。”劉巖動情地說,“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專業的舞者,而是希望通過藝術、通過舞蹈,讓孩子們獲得快樂與滋養。這十多年來,我們看到了很多孩子因為藝術學習而變得更加自信、開朗。”
“我們在公益路上彼此治愈”
除了為更多孤殘兒童開啟藝術夢想的“大門”,采訪中劉巖提到最多的,就是舞蹈帶來的治愈力量。
她永遠忘不了第一次見到14歲的卓瑪(化名)時,這個孩子無助的眼神。2010年的青海玉樹地震,奪走了卓瑪原本幸福的家庭,讓她成了一個孤兒。劉巖第一時間把卓瑪接到北京學習,她堅信,舞蹈可以讓這個遭遇重創的孩子得到些許慰藉,“我能感覺到,隨音樂起舞時,卓瑪總是能更加放松。”
不知不覺中,卓瑪被舞蹈慢慢治愈著,笑容也重新在她臉上綻放。10余年過去,卓瑪早已回到家鄉結婚生子,雖未從事與舞蹈相關的行業,但被舞蹈療愈過的痕跡卻流淌在她的血液里,一直潤物無聲地滋養著她的人生。
“舞蹈的力量可以服務很多人,也能夠療愈很多人。”劉巖相信,舞蹈能夠讓彼此的心貼得更近,幫助更多人表達自我。在一個針對孤獨癥孩子的舞蹈項目中,她和團隊驚喜地發現,舞蹈讓孩子們找到了與世界交流的方式。
劉巖向記者講述了第一次接觸孤獨癥孩子時的情景。“我們剛進教室,整個班的孩子就哭作一團,有個孩子甚至哭到牙齒都在打戰。”但劉巖早有心理準備,她和老師們在旁隨著音樂起舞。這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雖然他們臉上還掛著淚珠,但一些孩子開始模仿我們的動作。”
此后,劉巖和團隊花了近半年的時間為孤獨癥兒童量身定制了一套課程。孩子們從用哭聲作“見面禮”,到期待每次的舞蹈課;從拒絕與陌生人溝通,到第一次主動提出想擁抱舞蹈老師……孩子們的變化,讓康復中心的老師們感到驚訝,也讓他們的父母看到了希望。
2023年,劉巖又把公益活動的對象拓展到老年人群體。“我們接觸中發現,老年人群體也有著屬于這一年齡段的壓力與焦慮。”于是,劉巖和團隊走進養老院,啟動了“舞蹈陪伴”長者舞蹈藝術療愈項目,希望通過簡單的舞蹈動作,為老年人強身健體的同時舒緩壓力。“叔叔阿姨跳舞時非常開心,他們的那種活力讓我特別驚喜。”劉巖笑著說。
為了記錄公益路上這些動人的瞬間,也為了讓更多人關注關愛孤殘兒童、老年人,從2011年至今,劉巖帶領團隊已舉辦了九屆“天使的微笑”兒童公益攝影展,并向公眾免費開放。 “通過舞蹈,越來越多人在其中獲得了快樂與滋養。我們也希望借由攝影展的方式,將其中的美好瞬間展現給更多人。相信大家看到這些通過舞蹈藝術獲得療愈的孩子和長者們時,也一定會從中獲得我們所感受到的這種美好。”
2023年,劉巖的專項基金正式成立了管理委員會,她希望通過健全組織架構以促進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這些年來,公益帶給我太多的力量,像舞蹈一樣,我很熱愛這份事業。在予人幫助的同時,我同樣被治愈和滋養著。”劉巖說,“未來希望我們的公益服務能夠覆蓋更多的人群,讓更多人感受到藝術的溫暖和力量。像過去10余年一樣,我們會繼續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做下去。”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