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4地方政協全會掃描>政在協商
“一條魚”全產業鏈背后的提案“接力跑”
人民政協網1月24日電(記者 鮑蔓華 通訊員 唐賦華)“加大對遠洋職務船員培訓機構的政策扶持力度,每年給予必要資金扶持”“鼓勵遠洋漁業行業開展校企合作,吸引高素質年輕人從業,并形成人才、技術、管理三者的良性循環發展。”近日,浙江省政協委員胡侃在浙江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提交了《關于加大遠洋漁業人才培養的建議》。
浙江向東,就是大海。早在2003年,“八八戰略”決策部署時,浙江就把“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作為重要內容。2013年,國務院正式批復《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發展規劃》,舟山成為中國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戰略層面新區。漁業尤其是遠洋漁業成為具有舟山辨識度的地標性產業。
自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以來,住舟省政協委員就開始關注浙江省遠洋漁業發展,提出的很多意見建議得到了省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的重視和落實。
破解“東海無魚”的困境
2013年4月17日地方媒體上一篇《東海無魚》的報道,攪動了漁場,也引起省政協委員們的關注。
經過前期大量的調研,十一屆省政協委員周克非在2015年初的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提交了以救救東海這條“魚”為題的提案,大力呼吁全面修復東海漁場。該提案引發臺州、溫州等沿海地區委員們的共鳴,并得到了省領導的高度重視。隨后,浙江省“漁場修復振興計劃”大踏步向前推動,“打、減、轉、增”并重,以“打”開路、減船轉產、增殖放流,東海漁場秩序逐步好轉,近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節出現明顯修復痕跡,并在地方立法、全民普法、嚴格執法和體制、機制、制度等方面創造了不少成功經驗和做法。
截至2022年底,浙江共取締涉漁“三無”船(筏)26500余艘(條),沒收違禁漁獲物1203.3萬余公斤;率先啟動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全省80個縣于2019年底先期完成規劃發布;首先提出實施“漁業轉型促治水行動”,完成水產養殖圍塘生態化改造78.5萬畝;近十年壓減海洋捕撈漁船8170艘。
“這一成績來之不易,但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近海海洋漁業資源恢復、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依然任重道遠。”十三屆住舟省政協委員嚴小軍表示,要接過前任委員的“接力棒”,持續關注東海漁場修復,為全國海域的環境修復、漁業振興提供“浙江樣板”。
助力野生大黃魚的重現
大黃魚曾經是浙江最著名的經濟魚類,然而到20世紀80年代,大黃魚資源開始急劇減少,野生大黃魚幾近絕跡。近年來,大黃魚人工繁殖與育苗綜合技術雖逐步成熟,但近岸網箱養殖的大黃魚品質與野生大黃魚相去甚遠,產業面臨著養殖環境惡化、病害頻發、效益不高等痛點。2019年,十二屆省政協委員程繼紅以提案的形式,提出了要加快東海野生大黃魚資源重建,實施東海藍色糧倉大戰略,該提案在次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得到了部分采納。
十三屆省政協委員桂福坤深耕海洋養殖工程裝備技術研究20余年,創立了大黃魚圍欄野化養殖新模式,大黃魚野化養殖科技成果在舟山桃花島成功轉化,如今,大黃魚遠銷全國各地,為當地漁民提供了就業崗位、拓寬了致富之路。
關注遠洋漁業基地的崛起
與遠洋漁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遠洋漁業起步較晚,技術裝備底子薄,長期以來,國內遠洋漁業發展存在“低散亂”局面。委員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21年,十二屆省政協委員鄭洪從扶持舟山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建設角度為全省高質量發展遠洋漁業建言,獲得相關部門的重視與采納。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舟山國家遠洋漁業基地跨出國門、邁向深海,積極打造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力的遠洋漁業現代化專業母港、國際水產城、遠洋水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區和遠洋漁船修造中心,持續完善遠洋捕撈、精深加工、交易貿易、冷鏈物流等全產業鏈發展體系。2023年,舟山國家遠洋漁業基地集聚全產業鏈各類企業150多家,年產值達200億元,比2022年增加40億元。2024年1月15日,首屆中國長三角地區金槍魚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在杭州成功舉辦,舟山被授予“金槍魚產業創新示范基地”稱號。
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以來,委員們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我省遠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漁船捕撈設備智能化改造的建議》等提案,委員們與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故事還在延續。胡侃委員通過調研發現遠洋漁業人才是制約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浙江省職務船員缺口近千人,同時約有85%職務船員的年齡超過50歲。而高級職務船員(船長、輪機長)就業門檻較高,往往需要近十年的培養才能取得相應證書,職務船員新增人數落后于退出人數,后續發展情況令人擔憂。胡侃建議,應對高級職務船員進行培訓費用補貼,以提高遠洋企業和相應船員參與遠洋職務船員培養的積極性。
提案“接力跑”,定能見成效。在全省大力發展現代海洋產業的歷史關鍵期,住舟省政協委員懷著“親海近海”的特殊情懷,將持續為全省漁業高質量發展搖旗吶喊、建言獻策。
編輯:秦云